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江西井冈山神山村:脱贫攻坚样板村

2018年12月06日 09: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如今,神山村通村公路整洁干净,家家户户白墙灰瓦。赖永峰摄

过去,村民们大多居住在土坯房里。(资料图片)

  地处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罗霄山脉中段,平均海拔800多米的神山村有54户231人,耕地198亩,山林4975亩。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该村长期闭塞落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是贫困户,是革命老区典型的贫困村。

  如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神山村已经在全国率先脱贫,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板村。

  初冬,清晨的井冈山大雾弥漫,黄洋界下的神山村在雾气朦胧中慢慢苏醒。涓涓溪流旁,客家小楼上,一缕炊烟掀开了新的一天。年近七旬的村民左秀发迈出家门开始晨练,闻着空气中的花香,漫步在整洁干净的通村公路上,看着赏心悦目的村庄新景,左秀发一脸惬意地说:“这哪还是从前那个穷、破、脏的神山村,简直就像个神仙村。”

  要不是看到村民中心广场陈列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和文字说明,很难想象,这里54户居民中,曾有贫困户21户50人,贫困率高达30%以上。满头银发的原党支部书记彭水生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个顺口溜: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穿的旧衣服,吃的红薯山芋当主粮。“这几年,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也宽了,屋也亮了,喇叭也响了,荷包也鼓了,每家每户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新村貌——

  吃穿住用行 全都变了样

  “想致富,先修路,我们是井冈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行政村。”彭水生回忆,过去村民挑着山货到乡里需要走五六个小时山路。现在从村里开车到镇上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神山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介绍,最近一次道路改造是去年下半年,不仅把路拓宽到5.5米,全部铺上了沥青,还在村口新修了一条路,与原有道路形成小环线。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白墙灰瓦、统一风格的客家楼房很是整洁漂亮。可是,两年前村民们大多还住在土坯房里。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当地大力推行的“安居扶贫”工程。2016年初,市县乡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组着手改造神山村的房屋,提出“不让一户贫困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奔小康”的目标,采取“群众自筹、政策补贴、帮扶单位支持、爱心基金援助、贴息贷款解决”的办法,先后投入300余万元资金,对全村37栋土坯房维修加固和拆旧建新,实现了“旧房变新房”。

  土坯房“变身”,屋里的卫生环境也不能落下。这两年,村里已经全面完成“厕所革命”,每家每户都建起水冲厕所,卫生状况大为改善。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桶,村里还设立了垃圾分类回收点。村民介绍,村里实行垃圾集中转运,污水集中处理,还能雨污分流。

  不仅居住条件改善,村里还建了休闲广场,村民们平时锻炼休闲有了好去处。以前村里没路灯,村民们晚上很少出门。这两年,村里安装了路灯,平整出小广场,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唱唱山歌、交流信息,致富的点子也越来越多。村里还经常在节庆期间举办民俗表演、红色故事讲演等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随着黄桃产业的壮大,村里已经举办了两届黄桃节。

  彭展阳介绍,村里大力推进环境整治,近两年完成村内竹篱笆建设1.5千米,设置了一个红色书屋,完成村内广播、旅游公厕、大型停车场和村部旁小型停车场建设。一系列举措让神山村的面貌有了巨大改观。

  新产业——

  农工文旅商 致富有保障

  刚接待完一批游客又迎来新的一批,神山村村民、红军烈士后代家属彭冬莲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致富奔小康,对于两年前的彭冬莲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我们家条件差,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我们就去山里背毛竹卖给手工艺厂,一年下来没几个钱还特别辛苦。”彭冬莲告诉记者,如今她家不仅入股了黄桃、茶叶专业合作社,还吃上了安稳的“旅游饭”。

  走在神山村,随处可见村民与游客热情互动的场景。彭展阳告诉记者,2016年来神山村旅游的人数达9万多人次,2017年这个数字上升至22万多人次,今年预计超过30万人次。目前,全村从事“农家乐”、民俗体验、采摘、旅游产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农户已达16家共56人,帮助全村年人均增收2000元。

  曾经的贫困户彭夏英,利用改造后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大山里的南瓜、茄子、马齿苋等,都成了游客稀罕的特色菜。仅凭“农家乐”,她家年收入就能超过10万元。

  长年在外打工的左春仁看到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就回到家乡制作旅游纪念品,就地取材、现做现卖,平均下来月收入有五六千元。他还开了一家淘宝店,把神山村的土特产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54岁的村民彭丁华,以前开过面包店、经营过广告公司,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想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为此,他专门赴福建考察食用菌种植,最终选择发展当地市场少见的珍珠菇,价格是普通菌类的三倍。目前,彭丁华已经试种了一亩6000桶的珍珠菇。“如果种得好,一年能挣8万元至10万元。”彭丁华信心满满地说,顺利的话,明年就推广到全村。

  当上全国人大代表的左香云,原来只是从事毛竹工艺品生产,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新注册商标的“神山竹酒”已初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也为当地毛竹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增值空间。

  “脱贫的关键在稳就业,根本在强产业。”井冈山市脱贫办主任刘新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战中,亟需发展更具经济效益的产业。为此,市里对贫困村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编制了产业规划。

  “我们对全村4500亩毛竹实施了低改,并确定了以茶叶、黄桃、雷竹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目前,全村种植黄桃和井冈红茶叶均超过200亩。”彭展阳告诉记者,通过市县乡产业扶持、部门筹集、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每个贫困户都有2.2万元“股金”入股到合作社,并确保不低于15%的分红。非贫困户则鼓励其以资金和土地流转两种方式,入股合作社,实现了户户有股份,人人可务工。

  “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能挣120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平时在黄桃合作社工作的村民彭青良说,仅务工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左右,再加上年底分红,家里的收入有了保障。2017年,神山村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就这样,神山村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新展望——

  振奋精气神 共同奔小康

  看着楼上楼下装修一新、设施齐全的6间客房,彭水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自打今年年初开办“民宿”以来,已经吸引了近百批次的游客。“以前游客来了,参观参观,吃个饭就走,现在把他们留下来,拉动了更多消费。”

  随着采摘、民宿、培训等新业态的兴起,不仅让村民旅游产业的“金饭碗”变得更加沉甸,更激发出当地村民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热情。

  彭展阳告诉记者,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后,村里更多考虑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了,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脱贫,高质量的奔小康。”

  背靠大井冈,神山村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紧扣“井冈桃源、好客神山”的定位,不仅开发了神山谷、双龙潭、水帘洞等景点,还将神山与八角楼、象山庵、黄洋界、红军被服厂、红军练兵场等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旅游精品线路,融入井冈山全域旅游。

  村里的旅游业态也日趋丰富。这两年,神山村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民俗风俗,推出了打糍粑、磨豆腐、做竹筷、编竹艺等民俗风情游;依托黄桃、茶叶产业,推出赏桃花、摘黄桃、采茶叶等体验游;依托糍粑特色产业,规划建设糍粑小镇;当地还积极争取各类红色培训机构的支持,把村子列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社会实践点,与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西干部学院共同推出了“精准扶贫课”,探索了一条“培训在农村,体验在农户,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的路子。

  “红色旅游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开阔了乡亲们的视野。”左春仁说,大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只要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交流信息,谋求发展。

  2016年,神山村还只有几十人留守,如今村里常住人口已接近200人,小山村热闹起来。左春仁说,像他一样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些生力军正成为神山村源源不断的发展内生动力。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我们要努力把神山村打造成一个乡风文明和家庭文明同步、村容村貌和家庭环境同步、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同步的美丽乡村。”彭展阳坚定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周 剑 刘 兴)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