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漫谈】基层干部,既然白了少年头,莫再让他空悲切

2018年11月20日 10: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魏永刚

  这两天,两位基层干部成了“网红”。

  一位是云南大姚县“八零后”干部任前公示因为颜值,被大家强烈质疑,还得楚雄州委组织部一次次出来核实;一位是安徽全椒的副局长因为洗澡的时候没有接到电话被“处分”了。

  群众误会也好,组织处分也罢,事实上两位基层干部都是好干部,都受了委屈。

  我国有90多万科级干部,60多万处级干部,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要靠他们,地方经济的发展要靠他们,基层社会服务的任务要靠他们。不能让他们为工作白了头,还要因为误解空悲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关于基层干部管理,习近平总书记也有过重要阐述,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要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

  说起基层干部,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其一,有调查。自上学时就崇拜费孝通先生,不敢说心系民生,确是饱含着一股对乡村百姓的浓烈情怀,工作后还东施效颦般深入乡村搞了些调查式的采访报道,其中有些还侥幸地获得了一些获奖难度很大的荣誉,所以与很多基层干部打过交道,算有个了解。

  其二,有经历。说来也曾经挂职担任过中部某省份的县委常委,也算是基层干部的一员,亲身体会过基层干部的滋味。于是乎,我也来掰扯一下“基层干部那些事”。

  先来分享一段我在基层采访调研中听到的顺口溜。

  基层闲,乡镇好,纯属外人乱叨叨。

  提拔难,慢慢熬,家人难以照顾到。

  父母老,孩子小,老婆天天发牢骚。

  工资低,回家少,在家说话声音小。

  工作重,难度高,稍有不慎事就糟。

  抓扶贫,管拆迁,安全信访和环保。

  要发展,要减负,农合农保不能少。

  每一项,都一票,出点问题全否掉。

  夏秋汛,冬春火,一年到头要防好。

  扶贫繁,征地难,考核只看进度表。

  树要种,地要扫,房前屋后要确保。

  各大办,人手少,搞了工作搞材料。

  一个村,一人包,啥事都是你去跑。

  工作日,没完成?那就假期接着熬。

  群众骂,领导吵,遇到记者陪着笑。

  深夜里,常失眠,怀疑人生和目标。

  这个段子,也是很多基层干部的日常写照。

  读了这首顺口溜,您是否觉察到,很多时候,我们是带着想象来看待基层干部,羡慕他们在“青山绿水”中的幸福;有时候,我们又以“理想标准”来衡量他们,希望看到的基层干部都是那么守时守点、兢兢业业;有时候,看到基层干部出现的问题,我们又喜欢“义愤填膺”,甚至上升到“国将不国”的程度来表示愤怒。

  其实,“基层干部那些事”,我们说得清也说不清。但是,“那些事”多说有益,一则让人们关注基层干部这个群体,再则让外人更多了解他们的生活。

  1、担当

  说起基层干部的担当,我常常想起一个故事。

  一位在几个乡镇担任过领导的同志,受到省、市表彰,我们表示祝贺。众人散去,留下好友三俩,他却说起了“家事”:父母亲去世的时候,自己都不在身边!父母去世,儿女不在,这并不稀奇。但是,这位同志就在家乡附近工作。他说,母亲去世时自己未能赶上,心中愧疚不已。

  父亲病重时,他便时时留意,尽量争取时间回家。那日,父亲自觉不好,他便留下来陪同。下午时分,接到两个电话,自己很不放心,便安顿父亲一番,想着尽快去安排一下工作再回来。但他离开不久之后,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

  本来是庆贺被表彰,他说到这里就泣不成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担当之愧呢?

  基层的担当其实不是一种简单的职业要求。他们生活在乡土之间,又是家里的“荣耀”、乡亲的骄傲。

  一位乡干部和我谈到这点,很感慨地说:“我们都是村里出来的,能到乡里当干部,不能说家里人、村里人感到荣耀就不对啊!”这种“荣耀”有时候是工作的动力,有时候也是一种“担当”。

  所以,担当这个词汇在乡镇基层干部那里,含义是多元而复杂的,是丰富和驳杂的。工作上的事情是担当,给乡里乡亲帮忙也是担当,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还是担当。所以,这样一份担当,是无法以单一标准或者纯而又纯的尺度来衡量的。

  我们都熟悉的一句话是:千条线一根针。孰不知那“一根针”除了担当这上面来的“千条线”,四周还有很多伸过来的“线头”也得承担呢!

  因此,上面来的人对基层干部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服务。人家接不到电话,顾不上陪同,只要不耽误工作,也就罢了。动辄上升到“严重影响”的高度,稍不满意就要“问责”,这就背离了“问责”的初衷!

  在云南的大山里,有一种民居叫做“千脚楼”,就是在山坡上用许多木棍子支撑起一片木板,建起房子来。我们的基层干部很像这千脚楼的木头。单个看,他们是细小的,但对于整栋房子,他们的作用实在不小。我们必须要爱护每一根木棍,让每一根木棍都支撑得好、支撑得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厦才能稳固和牢靠。

  2、问责

  问责是个热词。一事当前,当然需要找到责任人。谁的责任谁“抱走”,强化了责任意识,督促了干部担当。可是,“问责”是促进工作的手段,千万不能当成“目标”。问责简单化,那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那也得问责。

  每个基层干部身上都有不少责任。而责任不到位,往往造成工作被动,甚至危害群众利益,这当然要被“问”,可能还得被“罚”。

  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责”。曾经有一位担任乡镇领导的同志和我们说起过他“肩头之责”:脱贫攻坚是责,发展产业是责,保一方平安是责,听百姓埋怨是责,完成上级任务是责,甚至迎来送往、让来人满意,也是责。

  责有主次之分、轻重缓急之别。想让乡镇基层干部负好责,必须要给他们减轻负担,不能什么责任都往下推。

  安徽全椒县的那位副局长,因为没有接到省里扶贫检查巡视组的电话,就被“问责”,这“责”就“问”得蹊跷。没有接到上级电话,给县里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个事情在逻辑上是不好理解的。基层干部的“责”应当主要是服务基层群众,造福一方百姓,而不能双眼盯住上面,接不到电话就是“严重影响”。

  问责的权力在上级。但当需要高高举起“问责利剑”时,还是要多想想基本逻辑,多体谅基层苦衷,多找找问题原因。简单化的问责,枉顾基本逻辑的问责,伤的是基层干部的心,耽误的是将是我们的事业。

  3、颜值

  云南的李忠凯是因为“颜值”吃了亏!别人靠颜值“吸粉”,这位“八零后”小兄弟却因为“颜值”遭人怀疑,还惊动了州组织部门。

  我们如果看颜值论年龄,许多时候难免“走眼”。尽管现在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很多,但乡镇干部并没有太多机会来使用。

  一位在县城工作的“文人”曾经这样调侃乡镇干部:“虽然也用美白化妆用品,但总是挡不住脸上的暗黄和黑眼圈。”

  这位李忠凯同志也曾经染过头发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忘记了。不是有医生说过,用了不好的染发剂还会掉头发吗?因此,“素面朝天”的基层干部总被人“看走眼”。

  记得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论“出汗”。当年,有些人说,出汗是人的共性,没有什么阶级之别。鲁迅先生说,小姐的汗和工人的汗还是不同的,所谓“香汗”和“臭汗”之分。

  现在,当然不能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城乡,但基层干部身处乡土边缘,常年与农民工人打交道,风吹日晒,尤其是扶贫一线的干部,他们的“颜值”是很难以城市的标准来衡量的。习惯以“颜值”论年龄看面相,恐怕就得调整一下思维!

  央广的记者找到了李忠凯本人,他对成为“网红”感到意外,但说了这样一番话:最近工作比较多,休息时间少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乡镇的其他干部还有其他乡镇也都一样,全县的干部职工都是集中精力在干脱贫出列补短板的相关工作。

  乡镇基层干部的颜值写满了工作艰辛,也支撑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确实应该重温鲁迅先生的“教导”,看惯了“香汗”,也要想得到“臭汗”!“臭汗”装点的也是“高颜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魏永刚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