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为乡村振兴聚集人、财、物

2018年11月07日 09: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辆公交车在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公路上行驶。近年来,河北省内丘县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交会期间,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素供给话题成为与会代表的讨论热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年来,农业农村的人、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发展要素都在产生积极的变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清晰

  11月1日至5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南省政府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在长沙举办。其子活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和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品牌论坛,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业农村主管部门首次主办的相关权威论坛。

  重塑乡村功能优势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我国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专家认为,今后要做好规划引导,重塑乡村优势,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劳红武介绍,浙江对2.7万个建制村实施环境整治,如今55%的建制村开展了垃圾分类,74%以上的农户实现污水的有效治理。今年8月份,农业农村部与浙江省签署了全国首个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协议,将在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展开合作。此后,浙江省全面实施万个景区村庄创建、万家文化礼堂引领等“五万工程”,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湖南省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作为紧迫课题,推动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建设全面提速,推进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开展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3年行动计划,如今已实现村村通动力电、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互联网、人人饮上安全水。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说,几十年前的著名小说《山乡巨变》记录了湖南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乡村振兴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必将带来新的山乡巨变。

  “乡村振兴关键要破解一个难题:如何在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避免乡村空心化并重塑乡村优势。”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陈文胜认为,过去,乡村被认为是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基地,忽视了其生态、文化、社会的价值优势。如今,要唤醒乡村潜能、均衡配置资源,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乡村基础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完善乡村振兴体制环境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做的一是规划和管控,二是做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要对传统村落布局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在分析预判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规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和力度,促进乡村布局的动态优化,尤其是对保留和确定新建的村落,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管控,保证村落建设有序发展。

  真金白银支持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真金白银。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必须为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农业风险管理,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创新财政支农机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解决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2015年7月份,国务院决定建立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2016年5月份,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除上海、深圳等个别地方外,各省份都设立了省级公司,设立了市县级分支机构近1300个,业务覆盖全国80%主要农业县。”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洪武介绍,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农担体系在保户数超过15万户,在保余额531.2亿元。

  “随着农产品期货品种的丰富,国际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相继在我国上市。”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部巡视员鲁东升说,2017年全球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排名前20名的品种中,我国有12种。近年来农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数量不断增长,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参与了期货市场。同时,银保监会、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积极推进“保险+期货”试点,3年的试点效果显著,使得农业价格保险由“不可保”变成“可保”。中国证监会指导3家期货交易所优先支持158个贫困县试点,预算支持资金达4.1亿元,海南、安徽等地政府相继给予试点资金支持,今后将不断扩大试点范围。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农业风险包括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生产中的风险管理离不开金融支持,农业市场管理同样如此,期货、担保等都是有力手段。当前,农业部门正以品牌兴农为引领,增强农业市场主体的抵御风险能力。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范围内严格筛选知名度高、美誉度好、有较大带动效应的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对进入目录的品牌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汇聚支农兴农人才

  “乡村振兴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从事农业科研的人,要勇于把确保粮食安全这副担子挑起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论坛上说。所谓海水稻,并非“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可以长在滩涂和盐碱地上。袁隆平对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寄予很大希望,他说,海水稻在山东和陕西的试验田里亩产都超过600公斤。我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如果有1亿亩种上海水稻,一年可以增产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认为,教育和科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先锋队。他建议强化农业科学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化培训体系,最终要引导农业科技和教育力量走进农村田间地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乡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占比继续下降的同时,注重优化乡村人口结构和农业劳动力结构,提高乡村人力资本质量。一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培养新型农业主体带头人。既要从目前仍留在农村的人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又要引导部分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成长的各类人才下乡。二要优化乡村居民结构。既要让目前的乡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也应当创造条件让部分在城镇就业的人口下乡生活。只有这样,乡村才能保持活力。

  “日本、韩国、荷兰等国都很注重农村人才的培养。日本、韩国地处亚洲,荷兰地处欧洲,共同点都是人多地少,他们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靠的是人才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说,所谓农村人才既包括学历人才,更包括农业人才。当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同时要放开胸怀,把先进适用的创业人才、科教人才吸引到农村来,用手里的资源为“三农”服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责任编辑:朱洁英)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