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黑水县的天空中尚透着丝丝寒意,格桑花羞羞答答躲在泥土里,不愿探出头来。因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黑水县百姓的心头却已春暖花开。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藏羌结合部,全县总人口6.2万余人,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从1994年至2011年,3次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又被纳入深度贫困县,贫困现象复杂,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区位优势不明显,底子薄积累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五里村易地搬迁脱贫住新房
走进五里村,就看见黑水县色尔古镇五里村的村民们在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在民族音乐的伴奏下,跳着欢快的舞蹈。 据五里村第一书记尼玛谭初介绍:“五里村位于黑水县南部,距县城60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共148户,610人,属省定贫困村。以前村民居住在高半山上,长期处于缺水、缺电的困境中。2014年,147户村民从高半山搬迁至河坝国道347线附近,依托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政府投入资金470万元用于五里村的村内主道、辅道、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政府投入的扶贫项目资金达580余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75元,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全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左右。”
在广场上,我们遇见了五里村村民阿支基,阿支基家属于特困户,在政府和四川彭州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家住进了150平米的新房子,现在一家三口年收入在17000元左右,去年已实现了脱贫。他用并不熟练的汉语说道:“以前在山上住,没有水没有电,喝水要下山挑,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好了,路有了,也住进了新房子,吃水问题解决了,村上有了卫生室,孙子上学走几分钟就到,这真要感谢党、感谢政府。”
五里村村民住上新房,笑颜如花
罗坝街村产业结构调整致富增收
罗坝街村距离黑水县城5公里,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发展种植业和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5000元。
我们从位于罗坝街村的香隆仓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刘金云处了解到,香隆仓家庭农场采取“村支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栽种和培育青脆李、红脆李等优良品种,在村干部示范引领下,共打造了160亩生态果园种植基地,其中有120亩是通过土地流转来的。村民们以前主要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和青稞,现在是打造集标准化果树种植、旅游观光休闲以及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果园种植基地,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目前该项目分为果林种植区、果园采摘区、观光区、畜禽捕猎区、成品展示区、农户技术宣传培训区等,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质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河流资源优势,规划新建藏香猪养殖场,发扬生态种植理念。香隆仓家庭农场果园种植基地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直接带动当地48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果园种植区,48岁的曲森每天早上8点到农场工作。现在她的家庭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女儿出嫁,儿子也有了工作,农场旺季的时候她每天能收入100多元。
罗坝街村村民在果园种植区劳动
热拉村大学生返乡创业 走出致富路
热拉村位于黑水县芦花镇,平均海拔2580米,贫困是一直困扰热拉人的最大难题。因病、缺劳力、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严重影响了这里的发展。热拉村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原则,坚持文化建设和基础建设两手抓,以文化建设凝聚人心,以基础建设完善脱贫条件,2017年热拉村实现脱贫摘帽。
在热拉村,返乡大学生藏族女子俄木初,创建了阿坝州现实版的“开心农场”,成了热拉村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2016年俄木初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时间,当她放假回到家里,看着家乡的一些闲置土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让这些土地变废为宝,为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创一条新路。当时,俄木初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20亩土地,办起了“开心农场”,种植精细蔬菜,并以“认种”的方式向外租赁,每10平方米的土地一年只需80元租赁费,“认种”后的土地则会被插上客户的“姓名牌”,根据客户的需求种植不同的蔬菜。
在“开心农场”工作的员工有4人是本村的贫困户,村上贫困户兴初去年4月份就到农场务工了,一天能挣80元。他说:“我年龄也大了,能在 ‘开心农场’务工,就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感谢俄木初对我们贫困户的照顾。”
站在农场高处,俄木初展望新一轮发展前景
去年俄木初除了在村里办起了“开心农场”外,还在村里建起了“奶牛家庭农场”,今年预计养殖奶牛260头左右。“开心农场”和“奶牛家庭农场”实行生态化互补,她把牛粪作为“开心农场”的有机肥料,从而使种植的蔬菜不受污染。目前的“开心农场”及“奶牛家庭农场”已经初具规模,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农场务工两种方式增加收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刘畅)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