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月4日讯 最近,陕西乾县的郑爷爷一家有些忙碌,通过登录电商平台拼多多,面对来自网上的大量订单,他家销售遇阻的3万斤酥梨终于有了销路。据了解,拼多多通过开展爱心助农项目,帮助很多像郑爷爷这样的困难农户打开了市场。
过去的一年,在多方参与的全国扶贫大潮中,拼多多作为积极参与者,通过乐趣性与实惠性兼具的购物体验,为消费者和商家搭建桥梁,为贫困地区农户赋能。
2017年7月,拼多多联合渭南市邮政局发起“核”您一起,“桃”离贫困助农活动,解决陕西苗家村核桃百余万斤滞销难题。
对接广域大市场 为贫困农民赋能
通过郑爷爷的帮扶故事,人们再次认识并记住了电商平台拼多多。助农扶贫公益产品“来自华山脚下的青皮核桃”上线第一天就卖出1.5万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累计销售了70多万斤。为支持雅安果农灾后产业重建,拼多多推出“雅安蒙顶山红心猕猴桃拼购”活动,短短几天内就售罄。期间,拼多多还助销黄河滩枣2000吨,中牟大蒜100万斤、助库尔勒滞销香梨售95万斤,获新疆日报点赞和库尔勒市人民政府致谢……2017年6月,拼多多又与陕西苗家村等贫困地区对接,帮扶其开设网店并拓宽电商销路。
据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贫困地区土特产提供电商销路,只是其助农公益行动的第一步,拼多多团队一直在为提升平台的电商扶贫惠农效能而努力。拼多多将为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合作者注入互联网因子,帮助他们完善供应链体系,这也是将来爱心助农的升级方向。
据悉,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作为新兴社交电商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拼多多创造性地将社交的魅力融于电商运营。一方面,拼多多充分发挥电商去中间化的优势,打通前端生产与终端购买销售,帮助农业生产者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为农业、农村包括贫困地区的农民赋能。另一方面,拼多多上的新农人们组成“助农联盟”,共同打造产业开发式、保障式扶贫,为农民脱贫增收保驾护航。
本着“变输血为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拼多多“爱心助农项目”上线一年来,将扶贫工作的重心放在打通“农产品进城”通道,与陕西、山西、新疆等多地政府和企业合作,扶持了一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组成“助农联盟”,共同打造产业开发式、保障式扶贫,为农民脱贫增收保驾护航。
陕西苗家村贫困户苗学斌家种植的青皮核桃
实现“多实惠、多乐趣”购物体验
据了解,拼多多是国内知名的、专注C2B全品类拼单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其将沟通、分享的理念及游戏的趣味性融入电商运营,打造了“多实惠、多乐趣”的购物体验:凝聚更多人的力量,以更低价格买到更好的东西,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和乐趣。成立第一年即获1亿付费用户,成立第二年付费用户数超过2亿。
拼多多副总裁葛爽介绍,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围绕精准扶贫,拼多多在全国农村市场扶持了10万多个商家,覆盖的国家级贫困县越来越多,带动回乡创业就业青年超过5万多人,2017年农产品销售额也在稳步提升。
2016年7月,拼多多获得1.15亿美元B轮融资。2017年1月估值突破 100亿人民币,成为上海最大的电商平台,中国社交电商的领跑者。在拼多多看来,作为社交电商,有三个创新点。
第一个创新是强调“社交+”,突出用户交互体验,满足用户社交需求。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原本在商场或者在传统电商平台购物的人是孤立的,每一个消费者都处于一个信息孤岛之上,无论是在举目无亲的商场还是在封闭的电商平台,都是如此。
第二个创新是将线上的“物以类聚”升级为“人以群分”。传统电商的“物以类聚”,是把线下的商场搬到了线上,其模式与商场无异;而社交电商的“人以群分”,则是通过社交的方式主动刺激需求、唤醒需求,同时达到同质化需求的聚合,形成“聚合性需求”。
第三个创新是开创“计划性消费”模式。简单讲,“计划性消费”就是通过消费者预购的形式,将难以预测的需求转变成了“计划性需求”,同时将个人的随机性、冲动性消费归集成了群体的计划性消费。
据介绍,拼多多将投入更多资源帮助农业生产、种植者“触网”,加速与贫困地区资源的有效对接融合,以推动产业升级,深入探索社交电商扶贫新模式。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