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毕节七星关:建脱贫攻坚讲习所奏响脱贫致富新凯歌

2017年10月24日 18: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0月24日讯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了贵州省毕节市把支部建在生产小组上、发展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做法,强调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是一个创新,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讲习所,是什么样的呢?

  在贵州省毕节市,田间地头上的党支部、“菜单化”定制的讲习所正在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加油站。10月17日由(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市场杂志社国家扶贫战略研究院牵头组织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记者和专家到毕节七星关区采访调研,在发表的《七星关区:以大党建统领奏响脱贫攻坚新篇章》一文中提及。

崔英魁宣讲现场

  七星关区的区、乡、村三级讲习所,月月有主题,次次有目标。截至目前,七星关区成立了区、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讲习所”共522个,实现了全覆盖,储备讲习师3000余名,共开展讲习2500余场,接受讲习培训的党员干部群众达15万余人次。

  近期,毕节市委常委、七星关区委书记崔英魁再次部署脱贫攻坚讲习所工作。七星关区成立的5个工作组,分赴全区32个乡镇483个村指导、督查、调研、座谈,全力抓好抓实脱贫攻坚讲习所工作。

  10月23日,七星关召开了脱贫攻坚秋季攻势暨秋冬种工作推进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开到村组,崔英魁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全区各级干部群众作了一次讲习。

  一场场热情洋溢的讲习,一声声攻城拔寨的号角。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毕节市创新思路,把建立脱贫攻坚讲习所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推手,市县乡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农村脱贫攻坚一线,宣讲脱贫攻坚政策思路、农村发展举措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创业和就业服务。在七星关区,脱贫攻坚讲习所开展半年多来,真正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

  书记区长上讲台

崔英魁担任野角乡脱贫攻坚讲习所第一任所长

  5月17日,野角乡天星村广场人头攒动,全乡11个村的贫困群众代表汇聚一堂,听取崔英魁授课。

  “脱贫这个事业,不是政府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主体还是在你们,政府政策拉一把,你们也要扣紧大脚趾,奋力往前奔。”

  “发展产业才是根本,直接发钱不是扶贫。如果我们把产业发展起来了,一方面,可以实现大家的增收脱贫,另一方面,又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勤劳致富是发家之源,消极懒惰没有出路。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主要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精准扶贫的目的,不仅是让我们改善生存条件,在经济上翻身,而且在精神上也要翻身,让我们的‘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

  回顾崔英魁在野角乡脱贫攻坚讲习所上的这份“讲义”,野角乡贫困群众记忆犹新。

  7月9日和8月26日,七星关区委副书记、区长胡敬斌两次走上讲台,分别为田坎乡贫困群众和全区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作脱贫攻坚培训。

胡敬斌宣讲现场

  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胡敬斌在田坎乡的脱贫攻坚讲习中,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七星关区“1136”工作规划作了系统性的讲解。

  “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加强基层 ‘三支队伍’建设,借鉴 ‘塘约经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用好用活‘党建+’模式,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让更多农民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胡敬斌强调要围绕提升大党建工作水平,着力夯实基层基础,让党旗更红、民心更暖。

  “发展产业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扶贫产业子基金是打赢产业扶贫硬仗的重要支撑,特别要注重体现基金的性质,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在8月26日的全区攻坚讲习班上,胡敬斌就产业子基金政策作的专题培训,让干部群众厘清了思路,深化了认识.。

  “领导领导”,既“领”又“导”,在书记、区长的率先垂范下,区四大班子领导也纷纷登上讲台进行授课,内容越来越越丰富,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农家讲堂精彩纷呈

  在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柑橘育苗地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精心护理幼苗的身影。他就是清水铺镇橙满园村的支书张安福。作为柑橘发展的先行者,从10年前开始,张安福就帮助农民发展柑橘产业,传授生产技术。他与区内外许多柑橘种植户建立帮扶关系,免费传授柑橘栽培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全镇万亩柑橘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和邻县的柑橘发展。

  同样,撒拉溪镇兴隆村村主任张永健,借助“政府引导、村委主导、群众参与、利益共享、贫困户按股分红”的链接机制,投资3000万元创建年存栏78万羽的兴联蛋鸡养殖合作社,101户农户、25户贫困户贷款入股600万元,除3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外,入股农户年分红3万元以上,直接解决和带动90户贫困户脱贫。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除了“土专家”们,脱贫攻坚讲习所的讲师还有学校教师、农技人员、部门业务骨干、政工干部、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等等。目前,七星关区脱贫攻坚讲习所农民讲师实现了全覆盖,拥有储备讲习师3000余名。

  讲习活动采取“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的方式,在农民家、田垄间、地头上,让院坝会、板凳会、群众会成为课堂。哪儿有贫困户,哪儿就有讲习所。讲得内容也包罗万象,比方说:县里出了啥扶贫政策,重点帮扶哪样的人;大白鹅怎么养,核桃怎么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怎么卖……

  大水村的改革路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七星关区野角乡大水村,党旗一直飘扬在精准脱贫路上。

崔英魁在野角乡调研脱贫攻坚

  谈起大水村的脱贫工作,村支书邓中南经历了一段“愁怅—迷惘—恍然—坚定”的历程。

  问起大水村为什么成为该镇农村改革的先行者,答案是源于一个“穷”字:以传统耕作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村级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是经济薄弱村。也离不开一个“勇”字:这片热土孕育了敢饮头啖汤的魄力,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路上,以求真务实的大智,摸着石头过河。

  在大水村面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关键时刻,崔英魁与村干部、党员、贫困群众代表围炉而坐,共商脱贫之计、共谋脱贫之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牢牢抓住党建工作,通过聚焦主业,突出党建第一抓手,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消灭‘空壳村’,才能形成决战深度贫困、决胜同步小康的强大合力。”崔英魁点出了大水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脱贫攻坚路上,党建引领成为大水村脱贫致富的方向标。大水村将原来的1个党支部31名党员,划分为3个党小组,将党小组建在产业上、村寨中,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实现党支部重心下移。

  结合党支部重心下移行动,今年,大水村依托党支部建立了“春苗乐园”、心理咨询室、视频聊天室等服务场所,开展留守儿童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同时,在自然村寨中建立“心晴家园”,让党小组、党员与“留守儿童”、特殊困难群体结对帮扶,有效助推了留守儿童关爱和社会治理工作。

  七星关区脱贫攻坚“党建引领”的春风也吹进了大水村这个“山旮旯”。大水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相继成立水陆之珍种养合作社、大有可为建筑工程队,贫困群众可按相应比例参与合作社分红。

  “‘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贫困户与村党支部抱团发展,降低贫困户发展的盲目性,关键是能有效增强他们抵御发展风险的能力。”邓中南说,虽然过程艰难,但村干部必须坚定信心,因为村“两委”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目前,水陆之珍种养合作社种植了100亩脆红李,建设了22个疏菜大棚,发展了努比亚寒羊、娃娃鱼、石蛙等特色养殖,建筑工程队吸纳了200多名村民就业。

  龙凤农民技能大培训

  青山环野、碧水绕村,白墙黛瓦、古风徽韵。走进撒拉溪镇龙凤村,新村新景直入眼帘。

  龙凤村的变化,离不开村干部、驻村干部、农民讲习师在田间地头、村落院坝开展的一次次脱贫攻坚讲习。

  “七星关区的土鸡蛋颜色鲜艳,外形美观,口感好,营养丰富,和普通的鸡蛋大不一样。”龙凤村蛋鸡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永健正在为工人们进行培训。

  “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工作就是将传送带上的鸡蛋捡来装到蛋托里,工资按计件算,每月的工资3000左右。”村民陈菊正在不停地分捡鸡蛋,这批鸡蛋将被运往广州农特产品超市。

  说起现在的工作,今年46岁种了几十年苞谷和洋芋的张秀兰除了满意就是珍惜。“比起之前种庄稼划算多了,不累,天天做起都有劲,打算好好在这里干,送娃儿读好书,然后把房子好好装修一下。”

  看到正在蛋鸡养殖合作社干活的村民们一个个乐呵呵的,龙凤村村支书路世谦既感慨又自豪:“2014年以前,我们村集体经济为零,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382元,通村路只有2.7公里,还是泥巴路。脱贫攻坚讲习所为龙凤村带来了思路和产业,目前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418元,到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预计将达到42万元左右。”

  而回忆起龙凤村脱贫致富的历程,路世谦最大的感触是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好,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前几年,龙凤村盼望发展、渴望致富,可是缺乏资金、技术,让这里的群众始终难以逃离贫困的“旋涡”。 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龙凤村成立了蛋鸡养殖合作社,成为了该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撕掉贫困标签,贴上靓丽名片。如今的龙凤村,按照“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用活财政资金,将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村加快发展。该村78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资金入股当地养殖场,每户入股2.4万元,每月获得分红400元,当地村“两委”将中央扶贫资金21万元入股到养殖场,每年按20%分红4.2万元。

  龙凤村蛋鸡养殖合作社带来的效益,不仅让该村群众尝到了致富甜头,也吸引七星关其他乡镇积极借鉴该模式,发展蛋鸡产业。目前,全区养殖蛋鸡135万羽,成为蛋鸡养殖大区,鸡蛋远销深圳、重庆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张广为 祝万翔 胡海)(文中图片由七星关区委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