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230亿,是怎样普惠400万户贫困农民的?

2017年09月05日 17:2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30亿,是怎样普惠400万户贫困农民的

  ----来自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扶贫故事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统计,21年来,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为全国贫困农户小额信贷230亿元,覆盖了全国20个省,263个县,累计发放贷款187万笔,帮助了400多万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仅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赤城县他们就为4786户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需求,累计发放贷款8020.3万元。230亿元,是怎样普惠那么多贫困农户的?

  个人贷款 有求必办

  2015年4月,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兴阳村支部书记给中和农信在那个村工作的信贷员打来电话,问能不能给村民吴艳仿贷点款。信贷员钟幼萍就到吴艳仿的家里头一共走访了三次,了解到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就南下打工了,他在码头当过搬运工,在工厂当过勤杂工,在工地当过泥瓦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他这么多年来并没有攒下什么钱。

  前些年他回到了老家,发现父母已经去世,妹妹也已经不在了,仅有的老房子也已经倒塌。年近五十的他没有办法,只能借住在亲戚家里头。但是吴艳仿不怕吃苦,他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垦出了三亩荒地。

  地是有了,但是他没有钱买种子、肥料、电三轮这样基础的生产资料,他也想着跟其他人一样到信用社去借款,可是他没有银行流水,也没有资产证明,更没有什么抵押物,所以他根本贷不到钱。信贷员钟幼萍决定给他贷五千块钱。这时候村支书又跑来了说:“你们贷款、贷款,就贷这么五千块钱做什么用?”信贷员就跟他解释说:“根据吴艳仿家的情况,我们给他贷五千块钱,每个月还款只需要还个几百块钱,这样压力不是太大,而且五千块钱买肥料、买种子其实已经够了。”

  没想到吴艳仿借了这五千块钱,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用这五千块钱买了肥料,买了种子,当年就有了两三万块钱的收入,而且还添置了耕田的机器。随着他种菜的技术越来越好,他种植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在已经种了近十亩地,吴艳仿几乎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碌。

  种地是个辛苦活,但是吴艳仿不怕吃苦,他凭着自己的本事,凭着自己的能力活出了人样。现在他计划再借一万块钱来搞大棚蔬菜的种植,带领更多的贫困农户来参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张贵枝、黄金库夫妻是河北赤城县白草镇的一对普通农民夫妻,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老人欠下了4万元债务。作为农民每年的收入也仅限于卖玉米的一点钱。黄金库老人为了债务发愁,有空没空都会琢磨自己该干点什么呢。看到电视上有人发明出环保车、小潜艇等东西,自己就琢磨着为什么自己不从农机农具上入手搞些农村可用的发明呢?有了想法就开始琢磨自己下一步的计划,最终黄金库决定改进传统犁杖,发明自动犁杖。传统的犁杖费工费力,最大的缺点是效率太低,黄金库夫妇二人就从市场上买回了好几种犁杖进行研究、拆卸、组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黄金库老人在现有犁杖上做了很大改动,加装了摩托车发动机,实现了自动化种植,在播种器上也有很大调整,经过老人改装后的播种机可以播种玉米。经过自家试种,播种机完全适合当地坡地、平地种植,机器发明成功,下一步该生产了。夫妻二人不愿向亲戚借钱,就决定和邻居组连保小组向中和农信赤城分支机构贷款搞发明加工,通过一年来夫妻二人的努力,她们的加工规模、生产设备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做好的犁杖在当地卖的也非常好。好景不长,市场上随之也出现了自动播种机,从外观和性能上都要比老人发明的播种机要好,老人库存的播种机一下就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困境,面对困难老人一筹莫展,在一次客户回访中信贷员得知老人的困难后,上报到单位,在例会上员工集思广益帮老人想办法出主意,最后的结果是大伙一起联系亲戚朋友帮老人卖犁杖,并出资买台市面上比较先进的犁杖供老人参考,在原有播种机的基础上做改进。通过老人和中和农信赤城分支机构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老人的播种机一销而空。从黄金库老人喜悦的脸上不光能看到如今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生活充满憧憬。

  小组联保,互帮互助

  什么叫小组联保?就是说有资金需求的,五个农户组成一个小组,五户联保。那么其中如果有一个人还不起贷款的话,其他四个人替他还。

  在赤城,农民张小美、裴新军夫妻经营了一家莜面加工作坊。2013年开始营业,一直靠租赁场地,三轮摩的送货。受经营场地、交通工具和资金匮乏的制约,经营规模一直得不到扩大,一直小打小闹。当夫妻二人得知中和农信是一家专门为老百姓解决贷款难的小额放贷机构时,2015年张小美和其她几个朋友组成连保小组向中和农信赤城分公司申请了贷款。贷款后张小美首先更换了交通工具,把三轮车换成了长安面包车,因为交通工具得到改善,客户数量、送货量也相应增加,一年的时间夫妻由每年的2万多元的净利润增加到5万多元。2016年初朋友向张小美、裴新军夫妻介绍了一处准备出售的大院,非常适合开小作坊,上下水、电、暖气齐全关键是200多平米的大院子能堆放好多货。对于经常搬家的夫妻非常渴望在县城能有一个自己的房子,更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坊,不用老是搬来搬去,夫妻商量凑钱买下这处大院。因为年初买房资金周转困难,在今年6月张小美、裴新军夫妻再一次向服务社申请了个人贷款。在放款现场信贷员看到了他们的作坊比以前又大又干净,工人也比去年多。不到一个小时的放款过程中,裴新军接到3个订货电话,放完款后裴新军匆匆装货、送货。张小美、裴新军夫妻用她们的变化诠释着农村小额信贷工作的重要性。原来这也正是打通农村金融最后100米的希望之所在。

  把困难和风险留给自己

  据中和农信公司董事长王行最介绍,他们操作成本高达10%左右。因为他们面向的是居住分散的千家万户,发放的是单笔额度仅一万块钱的贷款,而且还都是上门服务。比方说在内蒙古地区,他们一个信贷员为了放一笔款要开车500公里,一笔贷款放完了,一箱油也烧完了,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虽然中和农信的利率相对比较高.但这实际上是安全让钱到达真正需要的低收入农户手中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因为利率高了,也许有能力的、有钱的人就不再惦记了,这样中和的扶贫初衷就得到了实现。

  事实证明农民从中和农信这里借到款以后是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据统计大概有30%到40%的贷款户,从中和农信这里重复借款,这个数据表明农户拿到中和农信的钱以后去经营获得了收益,否则的话农户不可能第二次再回头来借款。

  同时在中和农信公司的小额信贷的帮助下,现在有许多农户已经可以到银行去获得贷款,获得更好的发展。

  而中和农信公司自己在扣除了融资成本和操作成本之后,他们的利润仅为1%。1%好多人都不相信,1%怎么抗风险呢?如果出现了坏账、呆账,机构岂不就垮了,还做什么小额信贷?董事长王行最高兴地告诉记者,在他们的230亿元贷款中,他们的还款率却出乎意料的高达99.86%。对此王行最深有感慨地说“以前有人说穷苦人是不可信的,把这个还款收不回来的脏水泼到了农民的身上,但这个数据充分地说明了我们的农民朋友是最可信的!”

  中和农信公司在给困难农民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涵养农民的能力,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切实的帮助他们获得了脱贫致富的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举高 通讯员 王满龙 申贵飞)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