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彝绣小作坊:凉山群众脱贫致富的缩影

2017年07月26日 15: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7月26日讯 曲么木沙日如往常一样,清早起床,便往楼下的裁缝铺子走去。卷帘门一拉,又开始了一天的刺绣活。 

  曲么木沙日今年51岁,家中丈夫在外打工,两个儿子还在读书,沙日则是靠着眼前的缝纫机打衣服贴补家用,增加家庭收入。她从金阳老家搬到西昌来已经有好几年了,以前在家里做衣服,然后拿到集市上去买,现在则是在西昌做好,然后批发给老家的人去买,根据做工和款式的不同,价格也不尽相同。
  做了20年的刺绣活,如今已经小有规模了。两个星期前,她才从别人的手中收购了一台二手的大型缝纫机,刚学成没多久,已经在试着用机器同时打12和花纹图样了。只见她把u盘插入主机中,输入想要打出的花色,机器就“轰轰轰”的开始工作了。她只需要在一旁看着,若是线断了,就停下机器穿一穿。她说,购买这样大型的缝纫机,主要是为了提高绣花纹的效率,同时自己也没有那么累。现在做彝族衣服,一天可以轻松做出完整的两件,而以往用脚踏式的缝纫机,再加上手工绣制,一天累死累活下来,也顶多做成一件成品衣。
  “以前的一件成品衣就几十元的价格,而现在,一件最基础的成品衣可以卖150元一件。若是再缝上手袖、扣子等配件,一件衣服可以卖350元,活比以前轻松了,利润也高了。”曲么木沙日说。
  曲木么沙日说,以往她都是在家做好背到集市上去买,现在她已经在宁远桥附近租上了一间门面,方便做生意。别看现在沙日的小作坊有了些规模,这些可都是她做针线活20年来的慢慢积累来的。从一开始纯手工绣制,到2000年初,家里购买了一台二手手动脚踏缝纫机,进而换成一台二手自动缝纫机,再到现在配置了初具规模的大缝纫机。一步步的变化都是彝绣小作坊的进步和发展。
  而在凉山各地区,有不少这样的彝绣小作坊,是彝绣凉山产区的形态之一。他们有着各自擅长的服饰类型,主要成批绣制。其客户群也从固定的人群当中慢慢扩大。他们绣制的服装主要以机绣和手袖相结合,大图样就由机器制作,小细节就用手工缝制,这样的制作出来的服饰,简单大方,也深受大众的喜爱。(宋明)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