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厂乡杨树村的张家沟干果基地,有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大果榛子,共修建榛子梯田6000余亩,全部达产后,预计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李吉明摄
碱厂乡碱厂村泳装厂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工作。李吉明摄
辽宁省兴城市碱厂乡地处兴城西部山区,不仅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而且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近年来,随着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许多村屯出现“空壳”现象。因为贫穷落后,碱厂乡被确定为省级贫困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36户、贫困人口5084人。
2015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把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发展多种产业,在困境中创出了一条带有本乡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贫困户有了股份
乡党委、政府帮助碱厂村设计了“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企业、村党支部、村民之间形成了股份制协议
“我们现在不但每个月挣工资,年底还能得到股份分红,这样的好事真是想都没想过。”碱厂乡碱厂村贫困村民王艳华一边说,一边高兴地把工资条拿给记者看。王艳华患先天性胯关节脱位,每年正常看病最少要花费5000元,犯病时医药费支出更多,家里欠下7万多元外债。现在她在村里开办的泳装厂上班,平均每月工资3300多元。
兴城市是中国泳装名城、国际泳装生产基地。兴办泳装厂,既可解决乡里部分贫困户出外打工难的问题,又能借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这是碱厂乡党委、政府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实现。
形势倒逼发展,也逼出了财路。碱厂乡党委书记刘强介绍,当时乡里很困难,拿不出钱办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坚持履行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当好第一责任人,坚持选好项目、用好资金、精准施策、公开透明。经过与碱厂乡碱厂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兴多次商量,乡党委、政府决定在碱厂村率先兴办泳装厂,并以此为标杆向全乡推广。
在泳装厂创办初期,村里缺人才、少资金,许多村民没了信心。乡党委、政府干部来到村里蹲点办公,现场解决问题,并发动全村67名党员进屯入户进行讲解,消除了村民的顾虑。
乡党委、政府帮助碱厂村设计了“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企业、村党支部、村民之间形成了股份制协议,即由村委会成立公司,全村720户建档立卡户占股49%,村委会代表全体村民占股51%,公司利润按持股比例向建档立卡户进行分红。同时,用工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劳动人口。
今年4月份公司正式成立,他们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房屋做厂房,投入资金110万元购买设备,其中村自筹50万元,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利用金融扶贫贷款30万元,安排生产工人88人,全部为当地农民,45人为建档立卡户。
通过3个多月的运营,企业满负荷运转,工人人均月工资超过3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朱晓玉6月份工资挣了6000元,1个月工资超过了去年1年的收入。
党员群众心连心
乡党委实行分工包片责任制,为加强与贫困户联系,建立了党员与贫困户连心卡,困难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帮助
碱厂乡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先后投入资金5万元用于7个村部党建“软件”提档升级,丰富了7个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功能。乡党委实行分工包片责任制,为加强与贫困户联系,建立了党员与贫困户连心卡,困难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帮助。
碱厂乡境内主要农作物是花生和玉米。但由于连作和农药化肥的污染,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品种改良和改善土壤条件也迫在眉睫。去年以来,碱厂乡通过扶贫资金引进花生良种60.15万斤,发放给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引进玉米良种2600袋,使用扶贫资金26万元,发放给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其进行品种改良。通过两年的良种引进,收效很好,不仅出苗率高,而且每亩增收100斤以上,受到百姓的欢迎。
碱厂乡乡长邱枫介绍,为解决贫困户生活问题,乡里把庭院养殖项目作为发展庭院经济的主角。庭院养殖收入还可以补贴贫困户的日常生活。庭院养殖先入户调查群众养殖意愿,再进行政府采购,待畜禽进村后,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根据基础数据进行分配的方法,在保证基础数据的同时进行二次调剂,按需分配。2016年,全乡共发放鸡雏6万只、鹅雏4万只、芦花鸡雏1万只,投入扶贫资金124.4万元,有21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碱厂水库坐落在碱厂村和杨河村之间,前几年村庄合并,杨河村被并入碱厂村。靠近老杨河村有条坡路,一到冬天,下雪冻冰,村民出行很不方便。而原来的碱厂村,没有大路,每到秋收季节,村民们果园里的水果想运出去非常困难。此时,李红兴提出由他个人出资15万元,围着碱厂水库修一条观光路,不但可以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问题,还可以开展乡村旅游,开设民宿、农家乐,带动200名贫困群众脱贫。
李红兴的举动感动了村民,大家纷纷表示,修路是碱厂村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为民致富的好事,修路占地我们不要一分钱的补偿。目前,一条8米宽、长3公里的水库观光路已经完成路基铺垫工程。
贫困户高玲玲告诉记者:“有了这条路,不但家里的花生能运出去了,水库周边上千亩地的秋收问题都解决了。这得益于我们有个好党支部,有个好带头人啊!”
邱枫深有感触地说:“党员干部只要心里想着百姓,认真为百姓干实事,大家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拧成一股绳,干成大事业。水库观光路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条路不但是一条观光路,更是一条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路。”
多项产业助致富
脱贫攻坚,要大胆试、大胆闯,在农村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能催发出成果的溢出效应
站在碱厂乡的山上向四周望去,一层层梯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是位于碱厂乡杨树村的张家沟干果基地,大果榛子、新品核桃、枣树、桃树、苹果树、葡萄树、风景树应有尽有,这里有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大果榛子,共修建榛子梯田6000余亩,全部达产后,预计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在美丽的大青山脚下,一家以大樱桃种植为主,集工厂化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大樱桃示范园,是助力碱厂乡脱贫的龙头企业。示范园计划年内新建100个温室大棚返租给贫困户,并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目前,示范园现已流转土地900亩,建设温室大棚148座,安置贫困村民就业100名,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5万元。
“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联动扶贫发展模式,是碱厂乡主要推广的扶贫模式之一,白庙子村碾盘沟红南果梨基地就是这种扶贫模式的先行军。白庙子村由党支部书记田士权牵头成立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红南果梨苗,并每亩补助200元,解决了贫困户有产业无资金的难题。
2016年,碱厂乡脱贫816户、1996人,其中白庙子村成为唯一整村脱贫的贫困村,脱贫303户、832人。
目前,碱厂乡以红南果梨为重点,配套生态梯田建设,打造精品果树带,目前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22户,计划3年内精品果树发展到40万株,修建生态梯田1万亩,达产后可增加产值约1亿元,全乡人均约增收1万元,全乡三分之一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可通过自己的精品果园达到脱贫目标。
李红兴告诉记者,年内他们要扩建泳装厂,生产工人扩大到150人,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预计企业年创造利润150万元,建档立卡家庭平均年增收2000元。碱厂村今年底将稳定实现整村脱贫。
李红兴为村里的贫困户设计了5个收入渠道:泳装厂股份分红,泳装厂打工收入,蔬菜大棚收入,花生加工厂免费加工增值利润,旅游观光收入。李红兴说:“虽然每个贫困户不能5个渠道都得到收入,但是最少也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益渠道,这对保障贫困户脱贫不返贫非常重要。现在村里的贫困户对年底脱贫信心十足。”
同样对脱贫工作信心十足的,还有碱厂乡党委书记刘强。他对记者说:“我们准备复制碱厂村泳装厂的经验,在朱家村、白庙子村再建两家工厂。我们搞扶贫,也要大胆试、大胆闯,复制成功经验也是创新的一种方法,在农村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能催发出成果的溢出效应。”(经济日报记者 张允强 通讯员 李江天)
(责任编辑: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