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第一书记工作队真帮扶 沾化枣树结“金枣”(图)

2017年04月12日 07: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第一书记工作队帮助沾化规划建成了集旅游采摘、休闲娱乐、民俗游览于一体的千亩冬枣采摘园。冬枣成熟时节,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日报记者 单宝江摄

  4月初,山东沾化台四村的冬枣园里,枣树刚刚长出嫩绿的小芽。枣农刘清华 在自家的枣园修剪着枝条。随着剪刀的咔嚓声,地上落满了多余的枝杈。春到枣园,枣农们修剪着丰收的希望。

  但两年前,当山东省国资委派驻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谭家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的张庆旭走进贫困户家动员他们种枣树时,村民们都有些担忧。“几千块钱建大棚,万一赔了呢?”“冬枣大棚好是好,可俺不会管理咋办?”

  沾化是冬枣之乡,张庆旭和山东省国资委其他4名干部组成第一书记工作队,分包谭家、台一、铲头李、单家、台四5个贫困村。进村调研,他们很快就理出了这5个村的脱贫思路: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冬枣大棚,同时建设冬枣储存气调库解决冬枣储存问题。这样干起来,这几个村脱贫就有把握。

  但真要干,贫困户很畏难。面对现实,张庆旭感到,扶贫一定要先扶志,要帮助群众从思想上拔掉穷根。

  沾化与寿光都毗邻渤海莱州湾畔。当年寿光发展冬暖蔬菜大棚,有现成技术吗?群众不怕赔本吗?5位第一书记组织5个村的干部群众320余人到寿光现场考察,到山东农大以及滨州一些地方开阔眼界,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一路参观下来,群众动心了:脱贫致富,只有苦干一条路。

  贫困户行动起来了,纷纷学技术、包大棚。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300万元,建设冬枣日光大棚270亩、高标准钢结构大棚7亩和总容量520吨冬枣储存气调库17个。这些设施的建设和使用,都按照村户共建、收益共享、贫困户优先的原则。大棚和气调库协同,形成冬枣销售聚集优势,吸引大客户进村收购,形成了冬枣“产储销”一条龙,解决了过去群众最头疼的卖枣难问题。

  有了这些设施,贫困户只要想干、敢干,就不怕没钱挣。刘清华上有生病的公婆,下有还在读书的儿子,全家一年收入仅有一万多元。当看到第一书记帮助邻村建冬枣大棚,同样的1亩枣能卖2亩的钱后,刘清华被深深触动。第二年,在第一书记的支持帮助下,她借钱建了6亩大棚,一年就挣了8万元,摘掉了贫困帽子。2016年11月,有了积蓄的她一次就流转了20亩冬枣地。

  工作队经过两年的推广,引导农户跳出单纯的粮棉生产结构,改种冬枣或自费建起了冬枣大棚。像刘清华这样的勤劳致富典型越来越多。

  工作队还争取资金100万元,撬动地方政府投资260万元,规划建成了集旅游采摘、休闲娱乐、民俗游览于一体的千亩冬枣采摘园。冬枣成熟时节,游客络绎不绝,铲头李村枣农宋德利高兴地说:“以前是俺自己摘枣卖枣,还卖不出好价钱,现在坐在地头上等着收钱,行情还更好了,第一书记的这个法儿真好!”

  针对枣农最头疼的卖枣难问题,第一书记重点在开拓营销渠道上下功夫。首先,改变过去贫困村一家一户“跑单帮”的模式,成立了国惠冬枣专业合作社,对接市场,规模经营。其次,联合大众网等新媒体,以山东众筹网为平台,成功推出两期“沾化冬枣公益众筹项目”,筹资近80万元,通过电商、网购方式,直销给消费者,由于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枣农增收,消费者受益。第三,盘活线下营销渠道。联合蓝海酒店集团,建立“蓝海酒店集团沾化冬枣绿色基地”,并与一品金贵电子商务公司合作,通过“集团采购+高端定制”的模式,为枣农推介高品质冬枣。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吸引超市、客商来村考察对接。两年来,帮助枣农销枣增收近百万元。台一村枣农段井文的优质冬枣更是卖出了30元一斤的高价。(经济日报记者 单保江)


(责任编辑:景远)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