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陕西供销企业集团董事长陈纯山深知,精准扶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每一步都需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作为“前线总指挥”,他和团队按“持久战”谋划了“五大战役”。
从承担什么责任到扶持哪些产业,再到和什么样的企业合作,陕西供销集团的“前线指挥部”经常灯火通明,彻夜鏖战,各种情况的“路演”不计其数。明晰责权边界、梳理带富产业、确定合作企业成为第一大战役。
作为陕西省属国有企业,陕西供销集团从一开始就把法制理念挺在最前。按照扶贫资金所有权属于贫困户、县级政府代表贫困户委托投资、贫困户享有持续权益权的原则,签订了“四个协议”,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21个县的特色产业的选取上,更是花了不少心思,不仅是陕西省的优势产业,还要有相当的带富能力。最终,苹果、猕猴桃、茶叶、魔芋、花椒、中药材、乳制品、养猪、粮油加工、观光农业等16类产业,成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
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筛选,陕西供销集团有严苛的标准。要求政府推荐、产权明晰、行业龙头、带动农户者优先。通过对92家企业和合作社评估考察,精挑细选了37家企业向合作社进行投资。
“我们的工作越扎实、细致、专业,这种新模式的成功机率就越高 , 贫困户脱贫的希望就越大、时间就越早。”陕西供销企业集团总经理郑忠堂说。
把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基本信息摸底回来,逐户建档立卡,认准贫困对象,提供充足脱贫攻坚“弹药”被列为第二战役。
合作企业以投入扶贫资金的约定比例,集中选择一个村或一个镇,或选择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带动发展产业。
安康京康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覆盖的汉滨区牛蹄镇及周边洪山镇双柏村 879 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入股合作社得股金、订单生产得订金,旅游服务得酬金,实现长久增收、稳定脱贫。
陕西供销集团落实省财政6亿元扶贫资金的同时,又与长安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协议,发起成立“陕西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组建“陕西供销知守基金管理公司”,计划收购相关融资平台,更好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
“瞄准一产,‘接二连三’,打通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任督二脉’,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会很长,附加值会很高。”陈纯山告诉记者,陕西供销集团的目光很远,精心作了长远布局。
陕西供销集团每年按照投资额的2%归集产业精准扶贫展销网络体系建设资金,按照投资额的1%归集品牌宣传推广资金,促进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营销终端是接下来的第三战役。
对此,他们“底气十足”。从省内外“陕西特产馆”“特色农产品一条街”等展销平台到蔬菜直通车、“供销智慧超市”“优先 e 家”便利店等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再到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央厨房”餐饮模式以及推广农产品统一加工、配送,提供标准化果蔬半成品,陕西供销集团均有布局和设想,这一切,只为一个核心,就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贫困户收益。
如果说前三场战役是“被动战”,那么“做大做强”的第四战役就是“主动仗”。针对合作企业在茶叶、果蔬、畜牧、粮油、食用菌等方面趋同性大、关联度高,陕西供销集团对同类农产企业进行整合,组建集农产品产、加、销为一体的陕西供销茶叶、果蔬、畜产、菌业、农资等产业集团,形成母子集团体系,实现优势产业抱团发展。
有了量的累积,追求品质就是必经之路,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成为终级之役。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推广有机认证等各类农产品认证,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知名商标”等“农品大牌”。
有专家认为,陕西供销集团谋划和实施的“五大战役”,实质是农业产业由生产到终端销售的一个完整程序,作为长期生产和供应初级农产品的贫困人口,能分享有组织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利益,这将是一场变革。
多方认可,任重道远
经过数月的实践,省财政切块安排扶贫资金6亿元,在21个试点县通过政府委托投资、集团直接投资、子公司间接投资等方式,发展合作企业64家,整合资产42.73亿元,30.34万农户、96.72万人从中受益 , 将带动1.8万多户7.8万多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
合作企业中,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市级26家;中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著名商标21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省市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28 家。
省供销社通过开展产业精准扶贫,有效落实了娄勤俭书记“三个逐步提高”的批示精神,陕西供销集团发展成为多产业、跨领域、贯通城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集团公司,年销售额 50 亿元。
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带动,劳动致富,从“输血扶贫”变成“造血脱贫”。
龙头企业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指导农户生产,获得安全放心的原材料,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陕西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肯定。
2016年2月28日 ,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栗战书到定点扶贫的宁陕县调研扶贫工作时,对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4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此项工作给予肯定并作出批示。
中农办副主任韩俊在陕调研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时指出,开展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子是对的,是破解扶贫资金使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长久脱贫难题的有效探索,是陕西扶贫工作的一大创举。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调研子洲县三丰粮油公司依托黄豆成立合作社,与6000户贫困户签订种植合同时赞叹:“补人头,补地头,不如补豆豆。”
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及通讯稿认为,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实现了“资金变股本,输血成造血”。
陕北一位贫困户深有感触地编了顺口溜:“过去扶贫是维稳 , 现在扶贫求精准,多给种子少给米 , 造血脱贫是核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还面临着不少难题。
以2014年为例,陕西中省扶贫资金总量为 30.2 亿元,用于产业扶贫的有3.58亿元,只占11.85%。陕西省扶贫办主任张荣珠说:“不解决好产业发展的问题 , 即使脱贫,返贫的可能性也很大。选好产业、扶持企业、加大产业精准扶贫力度,是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
不少专家认为,出台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政策,要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尽快配套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产权变更登记、资产过户等税费减免政策;扶贫资金收益合理分配等问题都值得相关部门积极研究和落实。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