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题 > 脱贫攻坚先锋志 > 企业人士篇 > 正文

高德荣:扶贫路上永不退休的“老县长”

2016年10月13日 14: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

  金秋时节,清澈碧绿的独龙江畔,位于半山坡的巴坡村委会,茂密的箐沟里,红彤彤的草果惹人喜爱。“草果采摘后,要把老根砍掉,清除杂草。注意,不要毛手毛脚伤了新枝,不然,明年就不挂果了。”高德荣一边示范,一边给身边的村民传授技术。

  高德荣生在独龙江乡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学教员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他先后被选举为乡、县、州、省、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乡乡长、副县长、县长。2006年担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主动要求回到独龙江乡,扛起独龙族群众脱贫攻坚的重任,十年如一日扎根独龙江乡,带领独龙族干部群众发展产业、修路架桥,被评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爱岗敬业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被独龙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县长”。

  构筑独龙族群众发展进步生命线

  “独龙江的发展,难在山,困在路,苦在产业上。其中,交通不便是最大的障碍。”高德荣说,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独龙江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什么发展也无从谈起。“独龙族群众对出山道路的渴盼,犹如人们吃饭对盐巴的需求一样强烈。”为此,高德荣四处奔走,州委、州政府,省委、省政府,交通部,全国两会,为独龙族群众的出山道路通达鼓与呼,誓将天堑变通途。

  高德荣长年累月奔波在独龙江各个乡村小路上,每个村寨、道路隘口全都在他心里记挂着。他随身携带着一张布质独龙江乡地图,什么地方铺路,什么地方架桥,每个细节都了然于胸。从当年步行60多天才能转完6个村委会,到现在坐车一整天就能绕完,高德荣已在这条路上跑了几十年。

  1999年,在高黎贡山海拔3000多米的雪线上,国家投资一亿多元,修通了全长96公里的独龙江简易公路,结束了独龙族群众出门靠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过江靠溜索竹筏的原始生活。2014年4月,独龙江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彻底结束,冬季的高黎贡山不再是“生命禁区”。如今,独龙江全乡沥青路和水泥路里程达150公里、通组公路里程达27公里,有人马吊桥11座,进入西藏迪布里的公路只剩下2公里未完工。四通八达的路网初现雏形。“通用飞机场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独龙族同胞奔小康的路会越走越宽了。”高德荣高兴地说。

  打造独龙江的“绿色银行”

  看着一丛丛草果树下那红彤彤的果实,高德荣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笑容。在他眼里,这就是帮助独龙人脱贫致富的宝贝。

  早在2007年,为给独龙群众找到一条产业支撑发展道路,高德荣邀请专家开始探索种植草果。得到独龙江可以种植草果地方科学结论后,高德荣便率先示范种,在独龙江畔搭了几间简易棚子,成立了草果种植培训基地,手把手教独龙族群众育草果苗、移栽、管理。据不完全统计,经高德荣亲自培训的独龙族群众累计达5000余人。 2010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独龙江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高德荣先行先试的草果、重楼业种植,为帮扶工作的产业培育项目作了很好的探索,草果业成为独龙江帮扶工作的支柱产业全力推动,成为独龙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草果喜阴,种植在大树底下,不仅不破坏生态,还给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在巴坡村委会主任王世荣看来,草果是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去年,全村仅草果一项人均增收700多元。

  由于自然气候原因,独龙江乡6个村委会里只有3个村委会适合种植草果。献九当、龙元和迪政当3个村委会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限制,不适宜种植草果。帮助找寻北部三个村的“绿色银行”,一直是高德荣苦苦思索的问题,他把目光瞄向了另一产业——重楼。2014年以来,为了推广好重楼产业,高德荣多方筹措资金,在独龙江乡选了一块地建设重楼培训基地。从此,他不是去项目工地督促工作,就是从早到晚蹲守在重楼地里捣鼓,并极力促成南白药集团与独龙江乡达成合作意向,在当地发展重楼产业,进行产业帮扶。如今,独龙江已种植重楼1800多亩,基本达到户均1亩多,形成了全乡产业“南草果、北重楼”的全覆盖发展模式。

  行走于独龙江两岸,江边台地边,一栋民族特色的安居房错落有致,箐沟边,成片的草果郁郁葱葱;深山箐沟里,嫩绿的重楼青翠粗壮;密林深处,野芳幽香,一个个蜂箱隐藏在巨石下、古木旁,“蜜”香四溢。

  谁能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独龙族群众还靠救济粮,靠狩猎、打渔、挖野菜果腹充饥。2010年前,大部分群众住的还是茅草房、木头房,人均纯收入不到九百元。而到2015年末,全乡累计种植草果63357亩、重楼1800亩、制作传统蜂箱15000箱,设立了独龙原鸡保种和扩繁基地1个,投放独龙牛526头,建成草果烘干厂1个,成立了专业合作社7个,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产业领头的脱贫发展致富路。2015年,全乡农村经济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03元,部分独龙族群众开上了小汽车,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起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多彩生活。

  为了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高德荣总是先学先试,做好示范,让群众看到真真切切的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4年前他又带头养蜂,高德荣给人们算过这样一笔账,“最保守计算,平均一箱蜂蜜卖60元,如果一家人养了15箱,每一年光蜂蜜就能有近1000元的收入。”他善于总结群众的养蜂经验,他的蜂箱“存桶”率很快就达到50%。巴坡村小有名气的养蜂人木林功说,“老县长养蜂比我养的好,他干什么都喜欢琢磨和研究。”高德荣每碰到一个中蜂养殖户都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

  “老县长对技术要求很高,教的时候很认真,谁不认真学,他会发脾气骂人。”木林功说,如今,5000多箱蜜蜂养殖,让独龙族群众又多一个收入来源。

  有位领导曾对高德荣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你是独龙族的头人!”,但他却回答道“我是独龙族的儿子,共产党才是我们独龙族的头人”。“我们当干部、当领导的能不能走群众路线,首先看他对群众有没有割不断的实实在在感情。”高德荣说。

  修一条通组公路,高德荣也要跟踪参与,带领贫困群众种一棵草果、重楼,他也是亲力亲为,从不马虎。高德荣说,上级花那么多钱帮扶独龙江,自己不去看、不去问、不亲自去动手,心里不踏实,一定要要把上级给下来的每一笔扶贫资金都要当“种子钱”,要用好、用活、用出成效。

  建设人间天堂独龙江

  傍晚的独龙江,薄雾缭绕,如梦如幻。高德荣像往常一样,提个小袋子,从独龙江乡政府街头到江边巡视,捡拾垃圾。独龙江乡地处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达93%,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是祖国西南边陲璀璨的瑰宝,生态保护意义深远。

  近几年,独龙江人大干绿化工程,在这个几乎被莽莽原始森林全覆盖的地方,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上了芭蕉、香樟、桫椤等当地植物4万多株,在因修路而被砂石掩埋的林地上撒下了云南松种子。

  “独龙江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态环境,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也是生态环境,我们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打造成人间仙境。”高德荣一脸自信。为此,高德荣提议干了三件事:第一,给每个进乡的游客发一顶帽子,印上大大的“文明”两个字,提醒他们要当文明游客;第二,为避免无法回收的玻璃瓶污染环境,独龙江乡规定禁止销售瓶装酒;第三,全民植树,高德荣带头在独龙江乡村公路边种了500多棵绿化树。

  “老县长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非常痛恨,自己带头,清理卫生,美化环境。”普卡旺村村民普光荣说,在老县长的鼓励下,许多独龙族群众依靠开办“农家乐”和旅游接待,摆脱了贫困。

  搞旅游业,没有一定的文明素质和手艺是难以为继的。高德荣积极向省、州人社和旅游部门反映,争取到了乡土旅游人才培训、乡村医生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培训、驾驶员培训、文明生活培训等,不断充实独龙江人的头脑,改变他们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2015年春节期间,共有近2万游客涌到独龙江这个云南旅游最后的一片秘境。

  常年的忙碌,让已经62岁的高德荣积劳成疾。但高德荣仍然如一头老黄牛,夜以继日,奔走在独龙江大峡谷。他说:“独龙族同胞还没有脱贫,独龙族是祖国56朵花当中的一朵,再不加快脚步同其他民族一道赶上小康生活,那就是给祖国母亲抹黑。”那份对民族、对群众的深深眷念,还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独龙族干部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已深深铭刻于心。

  高德荣从来都是一个实干家,他的“办公室”从来就在村头田间,在施工现场,在百姓火塘边。怎么样才能把路越修宽越,桥越建越多。产业怎么样进一步发展,独龙族群众文明素质怎么样在进一步提升?怎样种好农产品,让外面的人进来后,能够吃上独龙江本地产品?高德荣想的事太多,要做的事太多,特别是如何让133户5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期脱贫摘帽,他时刻挂在心上。“他们不脱贫,我死不瞑目。”高德荣说。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