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赵亚夫,江苏常州人,现年75岁,江苏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镇江农科所原所长、党委书记。赵亚夫五十五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农民一块苦一块干,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
1958年,赵亚夫就读宜兴农林学院。这所学校是由抗战期间在茅山革命根据地打游击的老同志们,为了开发老区,培养人才而提议创办的。17岁的赵亚夫,直面当时农民的苦难,在老同志革命精神感召下,立下了接过先烈的班,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奋斗终身的志愿。1961年,20岁的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后,先是主攻粮食增产,为了农民温饱而刻苦专研。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脚步和奉献的身影。此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心系“三农”,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1993年,他当选镇江市人大副主任时,仍难以割舍乡土情怀,提出不驻会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五十多年来,他与农民一样在地里摸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退休后仍继续专注“三农”,帮助农民致富。如今的茅山老区,已是田野风光如画,村民安居小康。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镇江视察,赞扬赵亚夫的科技成果体现在了广阔的土地上,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他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致富农民,与时俱进传技艺
赵亚夫始终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的小康梦当作自己的梦,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1982年,他去日本学习进修。为尽快把先进技术学到手,每天学习工作超过16个小时。从日本回来时,他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棵宝贵的原种草莓苗,无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种苗服务,带出了一大批万元户,帮助农民盖起了一幢幢“草莓楼”。此后,他又24次赴日,引进示范100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30多项,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一个个品种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破解,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赵亚夫与时俱进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在他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百万元户、50万元户、10万元户到底有多少已经难以统计。“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他帮助了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
自我扶贫,“戴庄经验”发新枝
赵亚夫二十多年帮助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实践,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在这些农业结构调整较好的地方, 多数农民富了,贫困户仍然不少,村级集体经济仍然很薄弱,集体的事情办不起来,村干部讲话没人听,基层党组织涣散乏力。2001年,赵亚夫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他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坚持到镇江最偏远落后的句容市戴庄村,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努力让一个当时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他不拿任何报酬,以志愿者身份蹲点帮扶。赵亚夫改变了原来在其它地方推广草莓、葡萄,只是靠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民的做法,而是充分发挥村领导班子的积极作用,和他们一起共同研究制定村发展规划,然后再一起培养示范户,以点带面,实现整村推进。为了让每一个劳动力、每一个家庭脱掉贫困帽子,赵亚夫带领大家创建了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贫困户一视同仁,入社就能享受合作社的资金、技术、销售、农机作业等服务,再穷的贫困户,即使是弱劳力,也能因种上高效省力的有机水稻而很快脱贫。合作社从销售盈利中提取的公积金,成了全村重要的集体收入。村民大幅增收,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增强了自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实力。赵亚夫在戴庄村驻点帮扶形成的“戴庄经验”,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肯定,目前正在江苏全省得到推广。这个经验的其中一条就是,有关经济薄弱地区通过成立社区合作社,可以培养普通农民成为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能够不完全依靠国家补贴,实现合作共享的“自我扶贫”。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