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专题 > 脱贫攻坚先锋志 > 企业人士篇 > 正文

苏庆亮:大陡山上铺金路 扶贫程中铸丰碑

2016年10月13日 14: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

  24岁,他放弃乡镇机关工作,成为大陡山村带头人;

  21年,他扎根基层,把一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打造成为全国文明村;

  142天,他在从事专职扶贫工作的短暂时间内,跑遍全区所有的贫困村,一心一意扑在扶贫开发事业上;

  46岁,他匆匆走完了生命的里程,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扎根扶贫一线服务贫困群众的动人篇章。

  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岱岳区扶贫办原副主任、大陡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苏庆亮。

  三下基层 扎根桑梓

  1991年4月,刚满21岁、风华正茂的苏庆亮跳出农门,到岱岳区天平乡机关任职。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机关展示青春才干的时候,乡党委领导找到他,动员他返回大陡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大陡山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乱村,三年换了两任党支部书记,都没有摘掉“穷乱差”的帽子。乍听到党组织让他离开机关回村任职,苏庆亮心里也有些犹豫,但一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过得那么穷,一种天然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坚定地听从党组织安排,挑起了带领大陡山村 “脱贫突围”的担子。

  见到回村任职的儿子,曾当过生产队长的父亲满脸的不乐意:“儿啊,你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村里换了几茬都干不好,你怎么能丢下乡里的安稳工作,来这里捅马蜂窝!”

  “爸,你我都是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为家乡担起责任,我们总不能眼看着大陡山这个马蜂窝乱下去不是?”苏庆亮不仅说服了父亲,还动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父亲做他的参谋和顾问。

  2009年,全省统一组织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乡镇公务员,苏庆亮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接到报到通知,他心里却纠结起来。当时,正值大陡山村集体发展爬坡追赶的关键时期,很多发展项目刚刚起步,这让他去留两难。村民群众听到消息后极力挽留,推选了十几名代表到办事处“上访请愿”。“苏书记刚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说什么也要把我们的当家人留下来”。看到群众对自己这么信任,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促使他主动向区里、街道提出申请,志愿继续留在村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1年11月乡镇换届时,苏庆亮因工作突出再次被选拔为天平办事处副主任。面对又一次返回机关工作的机会,他心里依然放不下大陡山村的发展,再一次向组织提出了留村任职的申请。

  竭力治贫 青山无悔

  “我就是搭上一条命,也要让穷村富起来!”到村任职那天,苏庆亮在村民大会上当着全村326户父老乡亲的面,立下了铮铮誓言。刚上任那会,苏庆亮一头扎进村里,不是找村干部座谈,就是找老党员谈心,更多的是到村民家里问计。有时遇到难题疙瘩解不开,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常常连夜找来村里的老干部商量办法,恨不得三天就让大陡山变个样子。

  为了找到好的发展路子,苏庆亮晚上绞尽脑汁想出路,白天放开双腿跑门路。他先后尝试了作物套种、农机租赁等办法,都失败了。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带着党员和群众代表到莱芜、河南、浙江等地参观学习,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集体运作、靠山吃山、做大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子。

  “认准了的事就要敢想敢干”。2001年,苏庆亮看准了苗圃产业的发展前景,在召开群众代表会商议建设集体苗圃时,多数群众不支持。他当场承诺:“我们13个党员干部每人集资1万元,先发展10亩,赔了我个人承担,挣了归集体!”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10亩苗圃当年就为村集体盈利5万元。为继续做大绿色产业,苏庆亮先后十几次到南方学习考察茶叶种植,掌握了全套“南茶北种”技术,带领群众发展起有机茶园600多亩,打响了“泰山极顶茶”品牌。“苏书记就是个拼命三郎”村民苏乾广心疼地说。在苗圃和茶园建设初期,为了看护好苗木,苏庆亮每天晚上带着铺盖,睡在野外用玉米秸搭成的窝棚里,一守就是两个月。

  小康路上决不让一名群众掉队。村民孟兆杰原来家庭生活困难,苏庆亮同志主动与其结成对子进行帮扶,先是帮其引种了杏树、大樱桃,今年又帮他建成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家庭农场。现在,他家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到2015年底,大陡山村集体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医院、文化广场和公园,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昔日的“荒陡山”、“穷陡山”变成了今天的“绿陡山”、“金陡山”,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

  两袖清风 无私奉献

  在村任职21年,他没收过群众的一瓶酒、一包烟,有时帮群众办了事,人家给他送箱酒、拿条烟,放下就走,可每次他都坚决不收,再让家人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以前,苏庆亮喜欢喝茶,对茶很有研究,但自从村里有了茶园,他就戒了茶,有人问他,他解释说,“其实我也不是不想喝,主要是怕别人说自己沾集体的光,影响村干部形象。”

  走进苏庆亮家里,简陋狭窄的平房里,除了结婚时置办的低档家俱,就是墙壁上贴满的各类奖状,再就是那一摞摞的工作日记。在他家,14岁正上初中的儿子住的是一间不到10平方的小厢房,已上大学的女儿回家没地方住,只能在外屋打地铺。村里的村民都住上了楼房,他们一家三代六口人却挤在狭窄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几十年。对此,好多人不理解,生前为大陡山村创造上亿元财富的他,竟然过得如此寒酸。“他为村里留下上亿资产,自己家却成了贫困户。”苏庆亮的突然离世,让很多村民扼腕叹息。在他去世后,同事们纷纷为其家人捐款,筹钱帮其买房子,实现他未了的买房夙愿!

  心系扶贫 无怨无悔

  2016年3月,区委为了更好地推进扶贫工作,把大陡山村脱贫致富的经验推广到全区,任命苏庆亮担任区扶贫办副主任。上午区委宣布了任命,下午他就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我和老百姓感情深,愿意干一辈子扶贫”,在与同事的见面会上,他饱含深情地说。

  为了绘制扶贫工作地图,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每天他都去的很早,如饥似渴的研究扶贫政策和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措施,勤勤恳恳奋战在扶贫一线,他的两本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每天干的扶贫工作。

  长期超负荷、透支式的工作状态,使他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神经性耳聋等疾病。他总是随身带着药片,实在撑不住了才到医院住上几天,却常常为扶贫的事,拔下针头就走,医生生气的批评他“你这是要工作不要命啊!”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区17个乡镇的82个贫困村,为精准扶贫东奔西跑,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年仅46岁,苏庆亮匆匆走完人生里程,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党的扶贫脱贫工作,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当和奉献。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巍巍泰山脚下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