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专题 > 脱贫攻坚先锋志 > 基层百姓篇 > 正文

吴锦泉:84岁“磨刀老人”用凡人善举诠释慈善真谛

2016年10月14日 14: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 

  在江苏南通这座全国文明城市里,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以磨刀为生,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磨刀老人”。他叫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一名老党员。近年来,老人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南通市红十字会为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向残疾儿童、智障孩子,向身边有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事善事是老人一生的追求,他以能够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这也是他一生行善的最洁净的原动力。他用“人人可为”的凡人善举诠释了慈善的真谛,赢得了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评委会和众多网民的赞誉,高票当选“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60年前的那个“发誓”

  “我是1959年8月8日入的党。”吴锦泉至今还清晰的记得他的入党时间。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等等。无论岗位如何变化,他都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然而,退休后企业倒闭,面对再也享受不到退休工资,他没有一句怨言,而是默默地在家里以种地为生。闲不住的他,农忙的时候和老伴儿种1亩多地;农闲的时候又操起了年轻时学过的“旧业”,骑着自行车出去磨刀。磨刀价格由原来的一块钱,到现在的两三块钱,吴锦泉老人一天最多也不过二三十块钱。尽管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总是乐观的面对生活。

  尽管生活清贫简朴,吴锦泉却始终怀有一颗慈善之心。“那是因为60年前我有个‘发誓’!”原来,解放初期,他家一带病疫流行,死了好多人,而他却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幸免于难,于是他发誓要一辈子做好事来回报社会!

  “吴锦泉一生都在做好事!”邻居介绍,十几年前,他们家附近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小路,旁边就是一条水沟,由于小路非常狭窄,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不时还有骑自行车的学生冲进水沟里。吴锦泉看在眼里,主动从附近厂里要了几车废砂,自己出钱请拖拉机运送。但是由于道路实在太窄,拖拉机不好往里运,他就起早带晚用扁担一担一担地往里挑。实在没有废沙砖屑了,甚至砸碎了4根废弃的水泥杆子。附近的村民也被老人的这种精神所感染,纷纷加入到修路的行列。就这样,前后共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小路拓宽成了大路。

  902枚硬币的那份“感动”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撼着国人的心灵。看到电视里的一幕幕凄惨的情景,吴锦泉老人再也坐不住了,当即向老伴儿江莲珍吐露了捐款的心愿,立即得到老伴儿的赞同。于是,他从床底下摸出一只铁盒子,将里面的硬币全部倒进布包里。第二天一大早,吴锦泉就按照附近的修车老人、省“慈善之星”胡汉生的指点,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南通电视台的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经清点,共有1元硬币902枚,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在捐款现场,他眼含热泪说:“这些钱本来准备慢慢用的,现在看到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80岁,还能挣钱,就拿来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很少的两个钱,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2009年6月1日,他又将港闸区政府颁发的1000元慰问金及磨刀收入316枚一元硬币捐给市红十字会,定向资助市福利院孤残儿童。

  2010年4月14日,吴锦泉从床头的老式收音机里,听到了青海玉树大地震的消息。15日一大早,他又带着满满一布袋硬币来到市红十字会,向灾区献出爱心。经过清点,老人的硬币一共1000元。这是他近几个月磨刀积攒下来的辛苦钱,原来准备捐给西南旱区的。他成为我市第一位通过市红十字会向地震灾区捐款的市民。吴锦泉说:“看到灾区的人们在受苦受难,国家领导人也到了灾区第一线,我也要尽自己的一点力量。”据悉,这已是老人当年的第二次捐款,年初他向港闸区慈善会捐出1000元。

  2010年8月9日上午9时许,市红十字会捐赠办公室来了两位熟悉的面孔,又是磨刀老人吴锦泉夫妇!他们又捐出了1001枚1元硬币。“这是我们老两口给甘肃舟曲的一点心意!”这也是市红十字会接受的首笔向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区的捐款!同年1月17日,吴锦泉又将去年生病住院时街道、村看望慰问的1600元捐给了区慈善会。

  2011年5月9日,吴锦泉所在的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在老人的慈善精神感召下,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 由五星村党总支、村委会承办的以“弘扬凡人善举,爱心传递万家”为宗旨,由五星村辖区企业、村民及全体村干部共同参与的爱心社团组织,目的是集全村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村民。吴锦泉老人首个带头捐款1000元。村内多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了本次活动,共筹得爱心捐款53327元。会议现场还对该村6名重症、重残、孤寡老人进行了400-800元不等的捐助。吴锦泉在会上说到:“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要听毛主席话,一辈子做好事!让大家持续不断的得到温暖!”

  2012年7月5日,五星村村委会里迎来了熟悉的客人:吴锦泉!他送来了一台电风扇,要村委会帮忙,送给村里最困难,没有电风扇的家庭。原来,吴锦泉老人前段时间收到了另一个“爱心人士”的捐赠——一台电风扇!大家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人送老人一台电风扇?老人跟村干部们讲述了原委,他们才知道,原来吴锦泉老人的凡人善举通过报纸、网站、广播、电视里报道,有位爱心人士看了电视才知道,原来吴锦泉与老伴儿的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连台像样的电风扇都没有,今年夏天又特别热,他看到吴锦泉老人为别人做了那么多好事,他也想为老人做点好事,就给他送来夏日里的一丝凉意!可老人说他和老伴儿年纪大了,家里又凉快,不需要电风扇,最后还是决定送给有需要的人!虽然村里人一再的劝说两个老人把风扇留着自己用,但吴锦泉老人还是倔强的坚持着!

  2014年,捷报频传,吴锦泉老人喜获中国公益良心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2015年吴锦泉老人又再次喜获南通市优秀党员中心户、港闸区优秀党员中心户。满载荣誉的吴老,爱心结缘各方好人,2015年4月9月下午,海门好人、五星级志愿者、海门正余卫生院王浩分院党支部副书记、医师吴智勇骑行150公里来到磨刀老人家中慰问老人,并为老人进行了简单的常规身体检查。吴老很是感动,握着吴智勇的手说:“是爱心把老吴与小吴联系在一起,咱们以后也搭个伴一起把好事做下去。”

  83岁的那句“感言”

  吴锦泉的家在五星村5组,三间旧平房的红瓦下面还是芦苇帐,家中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红十字会送的一台彩电也难得开一次,早晚陪伴他们的就是电台记者送的一只广播喇叭。靠着这只喇叭,吴锦泉依旧关心着社会,关注着时事,关爱着他人。

  吴锦泉黝黑的双手长满了老茧,衣服、裤子、帽子都早已褪色,有人问他:“你没有经济来源,磨刀就是贴补家用的,现在都捐了,日常生活怎么过?”他的老伴儿却抢过话茬儿说:“我每个月有600块退休工资,家里还养了些鸡、鸽子,鸡蛋自己吃,鸽子蛋卖点钱,够吃够用了!”“那要是做不动了、生病了,没钱怎么办?”吴锦泉笑着说:“防老有儿子呢!儿子也很支持我们,上次还寄来1000块,帮助我成立‘一元’基金会。再说,政府对我们两个8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100块钱的养老津贴,我们很满足啦!“

  当吴锦泉成功入选“中国好人榜”,并高票当选“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并获得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被李克强同志接见后,老人却表示,自己做得还太少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要还能磨得动刀,挣点钱,还会继续做好事。“做点好事,这辈子最后的几步路走得舒坦。”这就是吴锦泉凡人善举的获奖“感言”!

  南通是一个文明之城,大爱之都。 “磨刀老人”是百姓慈善的典型代表,代表着力所能及、人人可为的“微公益”行动,每一位有社会责任的公民都可以学得到、做得好。微小者博大,作为南通公益慈善形象的代言人,“磨刀老人”已由南通市红十字会申请注册为公益商标,并以此为标识,策划建立了南通“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旨在倡导公民责任,引领公益行动,推进城市文明。


(责任编辑 :高原)

分享到:
35.1K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