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村级办公楼。(图 刘正飞)
中国网1月24日讯 1月18日,湖南省手共编织协会的编织室里,一群留守妇女,围着火炉正编织着精美的手工艺品,她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
这幸福的背后,与湖南省妇联驻村帮扶工作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15年3月,帮扶工作队进驻,使这个闭塞而贫穷的山村有了改变。她们一边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一边引进优质产业为村民增收“造血”,同时还组织开展各项评比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海拔700多米,村民口中“山不山,水不水,田不田,土不土”的小山村的根本面貌。
收入好了,生活美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
村里的图书阅览室。(图 刘正飞)
消逝的落后村 村民感受能触摸到的变化
2016年8月,在广东东莞打工的阳征松到家乡。车行村口,夜幕降临,眼前不再是以前漆黑一片的景象,而是如大城市般的明亮,崭新的LED节能路灯散发出的光芒,静谧而又温暖,车马劳顿,顿时烟消云散。
令阳征松惊喜的远不仅于此:门前的臭水沟疏通也硬化了;水泥路面延伸至了村组;家家户户连上了自来水;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村民屋前屋后变得干净整洁多了;网络实现“户户通”了……一夜之间,能触摸到的变化,让他反而无所适从,印象中脏乱差的家乡哪去了?
惊喜之余,学会微信没多久的阳征松,配上几张新拍的村貌图片,写下了“告别泥巴路、告别木材房……我们的穷村变成了小城镇”。
这些改变,从2015年3月开始说起,由刘立军和陈骥组成的省妇联首批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了在湴塘村的扶贫生活。一年后,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省妇联办公室主任谢海蓉与年轻肯干的《今日女报》记者李玉婷组成新一轮驻村扶贫工作队,接过扶贫接力棒。
没有适应期,没有缓缓劲,两位扶贫“娘子军”一头扎进了村里,走村入户,访贫问苦,问需于民,问计于心。
湴塘村如何脱贫?湖南省妇联党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商议,制定了《省妇联驻湴塘村2015—2017年三年扶贫实施规划》,瞄准脱贫攻坚目标,聚力“六个精准”,将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村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起来,将湴塘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准、做精、做实。一条独具省妇联特色的扶贫之路正式确定。
贫困户危房改造、全村亮化工程、通组公路延伸、山塘清淤和水渠硬化工程、排水沟清淤硬化工程、农网升级、网络光纤“户户通”……一场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美化生活环境为主的扶贫仗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打响。
留守妇女在编织手工艺品。(图 刘正飞)
“输血式”变“造血式”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着村民
1月17日,春节临近,村民邹朝晖正在猪血丸子的临时加工厂里忙得不易乐乎,而在新建的加工厂也正抢抓进度。
“我们这里从祖辈开始做猪血丸子,这也是我的拿手活。” 邹朝晖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入股的形式,村里成立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主要加工猪血丸子、腊肉等农产品。他立马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第一个报名入股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做事,能赚钱又能照顾家人,再好不过了!而且我们只管做好产品,扶贫队已经对接好了电商平台负责销售。” 邹朝晖脸上笑开了花。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海蓉看来,扶贫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打基础”,更要放眼未来“管长远”。“产业扶贫,才能彻底改变一个贫困山村的命运。”除了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湴塘村还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大蒜种植合作社,建立果蔬套种基地、冬枣基地、黄桃基地,产业发展紧紧围绕着村民,不少村民和贫困户参与合作社,不但出资入股,还能在家做产业。不但有入股分红,还有务工收入。
村水果基地的冬枣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各种果实三年后挂果投产,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约50万元;在家的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培训,如今已供不应求;今年种植80亩红皮香蒜,有90余户村民直接入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一场真正变“输血式”为“造血式”的扶贫攻坚战正在持续上演。
谢海蓉和李沛斌及奶奶在一起。(图 刘正飞)
开展村风文明建设,精神上拔了穷根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深冬的严寒,让这个偏僻的山村更显得寒气逼人,但音乐一响,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自发而来的大妈们便摆动起腰肢,跳起了广场舞。
“以前村里基本没有娱乐活动和场所,天一黑路上很少有人行走,各自在家里忙活,村里冷冷清清。”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村民开展活动提供场地,在2015年已建成的“五保之家”项目的基础上,完善和拓展其功能,将村民休闲健身、技能培训中心、留守儿童之家暨村图书室、妇女之家、志愿者服务站等纳入到“村民活动中心”。修建宣传长栏,设立“儿童快乐家园”活动室,配置电脑、电视机、儿童玩具、儿童读物。“知心屋”项目的落户,改扩充村农家书屋,增添电视、阅览桌椅等配套设施设备,图书总册数已达4000多册。
在全村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每家每户制作家风家训牌;在全村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评出了 “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热心公益之家”、“最清洁家园”;为村民健身队购置腰鼓;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购置志愿服、帽及标识;为环保小卫士购置环卫服、帽及标识。组建了党员义务服务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治安巡逻队,定期开展治安巡逻活动。成立互助救济基金会,发扬邻里互信、互助友爱的良好风气。扶贫工作队发挥妇联扶贫的优势,开展村风文明建设,在精神上拔穷根。
“村民什么时候脱贫,我什么时候回来结婚!”
2016年,驻村扶贫队根据贫困户识别标准,最终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54人,其中2016年脱贫29户97人。
把村民当亲人,才能跟他们走得更近。扶贫工作组对年迈孤寡老人、单亲家庭等贫困对象,嘘寒问暖、买衣送物;对家庭困难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物质生活和精神心理等各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对五保户、大病患者,为其申请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兜底。她们的真心、热情,温暖着湴塘村的人们。
湴塘村1组村民孙君元,因突患脑溢血致全身瘫痪,并丧失语言功能。时任省妇联主席杜亚玲,亲自请湘雅医院脑科专家给孙君元看病,多次为其买药。如今,孙君元的病情明显好转,能拄着拐杖慢走,并能进行简短交流。湴塘村1组李沛斌,7岁,孤儿,几个月大就由70多岁的奶奶阳顺贞一手带大。谢海蓉主任多次给李沛斌买奶粉、牙刷牙膏、衣服鞋子、棉被,还时常关心李沛斌的学习情况,教他读书认字。这些举动深深的感动了阳顺贞老人,她立下孙辈们必须称谢海蓉为“姑姑”,儿子必须陈“姐姐”或“妹妹”规矩。谢海蓉在老人的心里已是家人,“她对我比亲生的还好呢” 阳顺贞老人不停的称赞。
扶贫工作队对待村民如亲人,对待自己和亲人却又有点“不留情面”。今年29岁的李玉婷去年本打算和在大学里相恋六年的男友结婚,接到扶贫工作安排的通知时后,她的思想斗争不可谓不激烈,但一想到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光荣使命,李玉婷狠心将婚礼延迟,“村民什么时候脱贫,我什么时候回来结婚!”(刘正飞通讯员 罗健康 曹良海)
(责任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