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农”事事,事关万千小家富裕兴旺,事关千万乡村幸福和美,事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牢固根基。2023年,“三农”工作成效显著、成果斐然,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新年伊始,中国经济网推出系列报道,盘点2023年中国“三农”发展成就,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以去岁这捧沉甸甸的果实为基,昂扬奋进2024新征程,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接续奋斗。
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
多方合力汇聚之下,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聚焦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解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协调出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养老助餐服务等惠民政策,农村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结出新硕果,“村BA”“村晚”“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富有农趣农味、体现群众特色的活动举办,凝聚乡村人气、彰显乡村活力。
围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能力水平迈上新台阶。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村民说事”等乡村治理方式得到推广,覆盖面不断扩大,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耕耘者”振兴计划为乡村治理培训3.6万名骨干,第三批“百乡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新认定了100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100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聚焦产业急需,不断强化人才政策工作。深入实施《“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分类推进主体人才、支撑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落实中央各项部署要求,强化大豆油料科技人才队伍、“三支一扶”队伍、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等各方面人才培养建设。
人才政策“组合拳”支持下,一批人才项目优化实施,人才培育质量持续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全年共培育“头雁”1.8万人,加强了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进一步加大对到村工作大学生、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党组织书记,以及乡村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等领域人才培训力度,全年共培训实用人才带头人2.2万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23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万家。全国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
其中,从事粮食种植的占比37.5%,发挥稳粮保供作用。目前,全国有种粮家庭农场176.5万个,场均种粮面积148.8亩;种粮合作社54.2万家,社均拥有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面积460.1亩。 整体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务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生产经营,从事农机植保服务业的数量持续增长,从事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势头强劲。
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在10万—50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净利润11.6万元。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309.2亿元,成员人均可获得盈余二次返还1460.4元。农民合作社为成员提供年经营服务总值8773.5亿元,成员人均享受合作社统购统销服务1.5万元。
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持续提质增效
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必要保障,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运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健发展的必要保护。
2023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各地紧盯“资产资源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债权债务管控、工程项目管理、集体经济审计”五个关键环节,开展自查自纠。
据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达到9.14万亿元,全国55.3万个村级组织实行财务公开,县乡两级共配备专兼职农经审计人员6.2万人,全年对34.5万个单位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审计资金总额达到2.2万亿元。(中国经济网 高原 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