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央乡村工作会议
2023稳秋粮 夺丰收
首页 > 2023两会特别策划: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 > 要闻速览 > 正文

“科特派”扎根基层 大国工匠勇于创新

2023年03月13日 10:54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余瑶

  3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最后一场“代表通道”上,6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农业科技、冰雪运动、产业工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谈感想、话建议。

  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一项好的技术不仅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致富受益,还能让土壤、环境、生态受益。”深耕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多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廖红深有感触。

  廖红不仅是一位农业科技领域专家,同时也是一名科技特派员。2016年,她加入科技特派员团队,带领团队成员走遍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收集并分析了上万份茶叶样品和茶园土壤样品。他们发现,由于缺乏对种植过程的科学指导,个别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为此,廖红的团队建立了一套茶树绿色栽培技术,通过在茶行中种植大豆和油菜,量身配制茶树专用生物有机肥,病虫害大幅度降低,也减少了农药施用,受到茶农的广泛欢迎。“现在,与我们合作的茶农和茶企也越来越多了。我们的团队在福建省建立了超过万亩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辐射并带动了十几万亩的生态茶园。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培训了1000多人次的基层农技人员和2000多人次的茶农。”廖红自豪地介绍。

  近年来,廖红的团队还与其他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合作,将更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廖红对初心使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我的工作经历来看,是躬耕田野,是穿梭山林,是做农民的好帮手,是与土壤交朋友。如果每一个科技特派员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真正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必将成为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新时代产业工人脚踏实地

  “我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把这个长20米、宽3米的拖车开好。当时我几乎着了魔,吃饭的时候把饭碗当成拖车,在两根筷子之间通过,寻找运行的轨迹;扫地的时候又把扫帚当成拖车,观察转弯的角度。”全国人大代表成卫东是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1998年进入天津港工作时,他全副心思都在琢磨如何开好拖车。

  现在,成卫东手里的工作工具更加“智慧”了。2021年10月17日,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在天津港正式投产运营,由十几个人控制的智能系统能够轻松指挥现场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无人机器设备同时作业。

  “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而我正是这些智能机器人的‘师傅’。”成卫东说。作为首批港口行业AI训练师,他把自己多年研究的驾驶技巧、操作方法都编入程序、写成指令,让这些机器人“徒弟”依靠5G、北斗等自主技术,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

  “是党和国家为我们搭建了成长成才的舞台,让我们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也让我们能够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信心十足。”成卫东由衷感慨。他表示,新时代的港口产业工人,一定会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港口建设得更智慧、更绿色,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3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