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新乡市牧野区环宇立交桥已是车流涌动,一旁路边的电子屏正实时跳动着过往重型柴油货车的污染物数据。
该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移动源大队队长吴亚楠站在监测设备前,目光专注:“这是我们最新投用的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0.7秒就能完成一辆车的排放检测。目前,这样的电子哨兵已覆盖全市7个主要入市口。”
移动源污染,曾是环境监管的一大难点。为了守护群众身边的澄澈蓝天,今年以来,新乡市生态环境局创新运用科技手段,依托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平台、遥感监测系统与企业环保门禁监控系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精准溯源治污模式。
在OBD远程在线监控平台上,重型柴油货车的污染物排放数值以绿、黄、红三色清晰标识。“绿色代表合格,红色表示超标。”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5万辆柴油货车安装了OBD系统,可实时监测其污染物排放动态。
鹤壁市的转型之路同样引人注目。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一度面临移动源污染的严峻挑战。PM2.5源解析显示,在秋冬季,移动源对该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最高达53%。
面对困局,当地筹集6200万元财政资金推动电动重卡更新,实施“阳光运输”优化通行时段,重新划定货运管控区域。一系列“组合拳”之下,鹤壁市新能源重卡运输量同比激增305倍,大气氮氧化物浓度同比下降14.8%……
一个个创新实践,是河南在面对结构性污染困局中的一次次艰难突围。河南污染防治基础薄弱,高耗能企业占比高、结构性污染突出、公路交通排放严重、“三散”问题治理难度大。然而,河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美丽河南的面貌逐渐清晰。
郑州龙湖湿地公园里,晨跑爱好者王潇感受真切:“这几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我们都从健身房来到了户外。”
数据印证了百姓的直观感受:与2017年相比,2024年河南PM2.5浓度下降25.1%,优良天数增加27天,重污染天数减少9.4天。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河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全省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电能烟叶烤房32903座、食用菌“双改”企业337家;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98.5%、62.4%、52.2%。与此同时,《河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河南省2025年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不断为大气污染防治加码。
蓝天白云回归,绿水青山相陪。金秋的三门峡黄河湿地,首批前来越冬的大天鹅已经翩跹而至。去年,这里栖息的大天鹅数量突破1.5万只,占全国总数的73.1%。如今,天鹅的足迹已遍布郑州、许昌、洛阳等地,成为河南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生动注脚。
通过持续“增好水”,着力“治差水”,坚决“守饮水”。2024年,河南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6.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淇河(鹤壁段)、伊洛河(洛阳段)、安阳河(安阳段)、信阳南湾水库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在净土保卫的战场上,河南同样成绩显著。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1788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站在新的起点,河南正将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题一个难题攻克,让美好生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常态。”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