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日讯(记者 魏金金)11月1日,以“南种怀引·科技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在怀转化对接会暨长哨营满族乡农业高质量发展会在北京市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成功举行。云南农业大学、怀柔区人民政府、长哨营满族乡及多家合作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暨长哨营满族乡农业高质量发展会现场。覃皓珺/摄
会议旨在进一步深化云南农业大学与怀柔区人民政府的校地合作,以鲜食玉米品种“晶白甜8号”成功试种为契机,共同探索农业科技落地转化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与会嘉宾赴怀柔“晶白甜8号”甜食玉米试种基地考察调研。
会上,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安曈昕围绕“晶白甜8号”在怀柔的试种成效、后续推广计划及学校在种子、种苗与栽培技术方面的科研进展作了专题报告。安曈昕指出,“晶白甜8号”的成功落地,是“南种北引”模式的有效实践,为怀柔区农业结构优化与产业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晶白甜8号”鲜食玉米 覃皓珺/摄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市场端的紧密衔接。在签约环节,北京净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星发商贸有限公司、西双版纳春夏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署订购协议,构建起从“云南育种”到“怀柔种植”再到“市场消费”的完整产业链。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发言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随后,安曈昕与怀柔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温立新共同签署《“南种怀引”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全方位、战略性的新阶段。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李永和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资源与怀柔区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助力怀柔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长哨营满族乡党委书记赵俊石在发言中谈到,长哨营满族乡位于怀柔北部深山区,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限制,传统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如何立足资源禀赋,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始终是地方探索的核心课题。此次合作对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期盼“南种怀引”结出更多硕果,合作能向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延伸,并借助高校智慧为当地培养本土产业人才,让科技赋能真正惠及农业与农户。

怀柔区副区长夏文佳总结发言。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怀柔区副区长夏文佳进一步强调,希望以高质量品种服务高质量消费,怀柔区将全力支持“南种怀引”合作模式的深化与拓展,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夏文佳还提出,希望与云南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小院”,作为“南种怀引”战略的重要延伸。聚焦怀柔区农业实际需求,通过派驻专家团队、开展田间实训、推广智能栽培技术等方式,实现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高效对接,让科技赋能真正惠及农业与农户。
会后,与会嘉宾共同品鉴了“晶白甜8号”鲜食玉米及玉米汁产品,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合作将为怀柔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共同谱写“南种怀引”协同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