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十五五”,农业怎么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是我们党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我国国情农情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为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夯实基础、提供动力。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产业蹄疾步稳。回望过去五年,农业稳为大局稳增添了底气,农业发展的好势头为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赢得了主动。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系加快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高”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亟需提升,产业基础不够稳固、部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偏弱等短板依然存在,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十五五”时期,必须优先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横向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但整体还相对滞后,这5年必须加大力度、迎头赶上。纵向来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锚定这一目标,从现在起只有10年时间,前5年发展好了,才能为后面如期实现目标争取主动。这就要求我们以时不我待的历史使命感抓好落实,在提升农业综合产能和质量效益上下功夫,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统筹好稳产保供和稳步增收目标。一方面,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要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牢端稳;另一方面,农业也是亿万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尤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各地“土特产”发展有力助推了农民增收。今后要继续抓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让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更多惠及农民。
  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市场需求的调整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十五五”时期要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农业更是重要领域。为此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市场短缺的优质农产品供给,拓展涉农新产品新业态,增加农业在康养、生态、文化等领域的优质供给。当然也要看到,农业是弱质产业,支持保护农业是各国普遍做法。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协同,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
  实现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不只局限于空天地等“高精尖”领域,果园、大棚和养殖场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结合不同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农业发展新动能。要着力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科研目标瞄准产业痛点,打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更多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野。
  农业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和路线图,接下来就要脚踏实地行动,努力把规划蓝图转化为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