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并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广大农民对高效便捷、公平透明的治理服务需求日益迫切,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提升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关键路径,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启了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新征程。
当前,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数字治理的乡村图景。首先,智慧党建筑牢治理根基,强化组织引领效能。各地积极搭建线上党建平台,将党员教育、组织生活、议事决策、志愿服务等功能集成至数字化系统,通过直播党课、线上支部会议等形式,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提升了党员参与的便捷性与积极性。尤其在偏远乡村,党员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学习党的政策、参与村内重大事项讨论,显著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其次,在线村务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基层治理透明化。村级事务已广泛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建立一体化服务平台,将村务、财务、党务信息全面线上公开。该平台集成了事项申请、政策咨询与矛盾调解等在线服务功能,使村民足不出户便可查询集体资产、办理审批业务,显著减少了跑腿次数。这一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有效规范了权力运行,增强了治理公信力与村民满意度。最后,智能监控强化风险防控,保障乡村安全与生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乡村公共区域、交通枢纽及生态重点地段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构建起覆盖治安、环境、灾害等多维度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公共安全方面,视频监控系统有效助力治安案件侦破与应急处置;在生态领域,通过对水质、空气等指标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污染问题,为维护乡村安全稳定、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乡村数字治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部分区域出现“水土不服”现象。源于城市治理逻辑的数字模式,在面对乡村特有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与差异化需求时,往往难以有效适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供给与乡村治理场景存在错位。现有数字治理工具多基于城市标准化需求开发,强调流程统一与数据量化。然而,乡村作为“熟人社会”,其治理逻辑深植于村规民约、人情关系与邻里信任等非正式传统。若数字手段不能有效融合这些本土要素,便容易成为生硬的外部干预,与原有治理模式产生排异,最终陷入“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窠臼。二是数字运行与使用主体素养明显脱节。数字治理的有效推进高度依赖具备一定数字能力的治理者与村民。然而,乡村老年人普遍面临使用障碍,形成难以跨越的“应用鸿沟”。同时,“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普遍存在,项目建成后缺乏持续维护与推广,导致系统闲置、资源浪费,出现“村民不会用、村干部不善管”的尴尬局面。三是政策制定与考核机制仍显粗放。一些地区未能结合村庄实际“因村施策”,规划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治理需求。在考核层面,若工作重心异化为“打卡留痕”“填表报数”,就容易使数字技术从治理赋能工具演变为“数字形式主义”,偏离服务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宗旨。
针对上述问题,须系统施策、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数字治理从“形式覆盖”走向“效能提升”,真正走出一条与乡土社会深度融合、包容各类群体、具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调整供需结构,构建以乡村为场景的数字治理供给机制。克服供需错位的根本在于将乡村数字治理的出发点从“技术有什么”彻底转向“乡村要什么”。第一,市场调研必须摒弃“闭门造车”。组建由村民代表、村干部、农业农村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需求评估工作小组,通过深入访谈、焦点讨论等方式,注重发挥人工智能上手容易、交互直观的优势,通过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方式广泛收集村民诉求,共同识别出当地在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环境整治、村务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痛点和真实需求。第二,开发推广要聚焦核心需求。成功的乡村数字治理实践,往往是从解决一个具体的、高频的民生痛点切入,先让村民“用起来、尝到甜头”,再逐步拓展功能、构建平台。未来应着眼于“轻量化”的场景创新,改变追求“大而全”平台的思路,开发“小而美”的场景化应用。第三,必须建立常态化的用户反馈渠道。鼓励村民和基层干部在使用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技术开发方根据反馈,对产品进行快速、小步的迭代优化,使数字工具在应用中不断进化,真正“长”在乡土社会中。
重视投资于人,实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数字反哺工程。通过系统性的能力建设,实现技术对人的全面赋能。一方面,实施大规模、常态化的数字素养提升计划。针对留村农民,必须摒弃一次性、说教式的培训,组织志愿者、技术人员等有生力量,在线上销售农产品、网上缴纳水电费等日常场景中进行陪伴式教学。针对基层干部,应以数据进行决策分析、以数字平台与村民有效互动等方面,切实提升其数治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一批扎根乡土的“数字人才”。乡村数字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乡村的本地人才,他们能够将外部的数字资源转化为符合本地需求的解决方案,并承担起日常的运营维护和培训指导工作,为乡村数字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联姻、文化离异”的困境。因此,要通过政策倾斜、创业扶持、荣誉激励等方式,大力吸引和培育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青年创业者等成为联结数字与乡土的关键桥梁。
强化政策赋能,构建以精准化为特征的数字治理体系。唯有政策制定差异化,评估体系科学化,才能真正释放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潜力,实现高效、便民、务实的数字治理目标。一方面,推动乡村数字规划“因村施策”。在坚守统一的宏观战略、技术标准和数据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县乡因地制宜,依据辖区各村的经济水平、产业特点、人口结构和治理传统,制定差异化的数字治理发展规划。对于经济基础较好、治理需求复杂的村庄,可支持其建设功能全面的综合性治理平台;对于基础薄弱的村庄,则应优先普及数字治理理念,补足基础设施短板,避免贪大求全。另一方面,建立以“实效”为核心的多元评估体系。必须改变当前过度注重平台建成率、APP下载量、数据上传量等“硬指标”的考核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将村民满意度、治理效率提升度、公共服务可及性、基层干部减负实效等“软指标”作为核心评价依据,进而对乡村数字治理的长期效益作出科学动态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