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国家治理成效。近期,四川一个村级服务平台——“川善治”微信小程序因为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和强大的数字生命力火了起来。
“我们就是群众的‘客服’。村民们在‘川善治’平台上‘下单’,村干部及时回应。”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草堂村党委书记王太强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转变。
这个转变是“川善治”带来的。2023年以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围绕解决乡村治理智能化、数字化难题,联合腾讯公司开发“川善治”微信小程序,实现了村级事务线上协商、村级信息在线查看、群众诉求在线处理,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型。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有2.8万个村(社区)注册启用,服务群众888.5万人。“川善治”的推广运用,打开了“民意窗”,架起了“连心桥”,真正将“民呼我应”“有求必应”理念落到实处。
推动角色转变
医保缴费、生育登记、农房报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事务,却是关系村民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川善治”平台设立“村民说事”板块,村民实名认证加入村组后,可随时发布求助信息,直接对接村干部。
“平台会实时推送村民发帖,我们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分类处理,能立即解决的当场办结,复杂事项明确告知办理时限。”王太强介绍,这种“群众点单、干部接单、限时办结”的办事机制,便于村干部及时掌握村情动向,提升了办事效率。
在“川善治”平台上,村民不仅能反映诉求,还可通过参与公益活动、遵守村规民约等获取积分,兑换实物奖励。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莲花池村结合本地实际,在平台上公开拟定积分规则,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落地实施。目前该村已有474户家庭674名村民,通过积分成功兑换了奖励。“自从推行积分制,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明显提高,村风民风持续向好。”莲花池村党委书记李小平说。莲花池村的积分制度不仅奖励村民参与公益活动、培育优良家风,还对铺张浪费、违规违约等行为设置扣分规定,引导村民崇德向善。
“川善治”平台的推广运用,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的“管理先行”向“服务主导”转型,注重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基层干部转变角色。
链接产业机遇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川善治”作为省级开放性平台,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基层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产业发展机遇。
“使用平台以来,我们村已成功引进5个产业项目,覆盖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遂宁市船山区北固镇窝窝店村党支部书记罗英说。今年1月,罗英在平台上就食用菌种植项目发起意见征集,详细说明土地流转规模、预期收益等信息,项目最终获村民表决通过。“6月通过决议,目前已完成建设并投产,预计12月首次出菇。”罗英介绍,该项目首批流转土地50亩,预计带动30名至40名村民本地就业,让村民真正实现不出村就能创收的美好愿望。
“川善治”平台还助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盘活村集体经济。2023年,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草堂村村民在“川善治”平台上反映“稻虾共养”项目因水土不服导致失败,造成了一定的集体经济损失,希望村里能重新盘活这片土地。王太强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通过平台就该片土地后续利用计划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开展粮油种植;借助平台供需对接功能,联系到有意向的粮油种植商家,最终推动240余亩闲置耕地实现复种复收。
此后,又有村民通过“川善治”平台反映村里的坑塘地长期撂荒,若能加以利用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去年年底,王太强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水果莲子米”(俗称“鲜莲子”)项目。经多方接洽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目前已试种10多亩,计划2026年将种植面积扩至80余亩。
平台赋能不仅惠及村集体,更直达村民个体。除了村干部利用“川善治”平台为村里引入产业,村民也借助平台挖掘潜在客户,实现产销的高效对接。如今,不少村民农闲时在“川善治”平台发布农产品信息,实现了“指尖找市场、线上拓销路”。
拉近党群距离
“以前不知道村干部们都在忙啥,现在看了平台上的公示信息,感觉村里的事可真不少。”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花园场社区居民李荔感慨道。“川善治”平台特别开设了“三务公开”板块,村民可以在平台上及时了解村委会的村务、党务和财务情况,对村委会的日常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花园场社区是平台上的五星级社区,社区建设排名常年位居全省前列。在社区书记李忠毛看来,花园场社区能够连续保持五星级社区的荣誉,离不开社区党员干部与群众间的密切配合。“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都是与村民相关的点滴小事,事情虽然小但数量却很庞杂,要想办好各项基层工作,离不开村民的力量。”李忠毛说。
今年8月,花园场社区联合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邀请学生到社区改造农房外立面、绘制文化墙,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学生喷绘墙面过程中,基层干部与当地居民自发参与劳动,共同将花园场社区打造得更和美、更宜居。
平台的推广运用并非一帆风顺,在起步运行阶段也曾遭遇群众的质疑与不解。“当时村民觉得只是‘一阵风’,部分老人因不熟悉智能机操作,在平台推广初期存在抵触情绪。”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胡勇回忆道。但随着“川善治”平台功能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享受到实惠和便利,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也逐渐认可。
“我们经常能在‘川善治’平台上看到王书记讲解政策,有时还能看到王书记表演才艺。”草堂村村民口中的王书记,是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草堂村党委副书记王富国。
在“川善治”平台推广过程中,年轻的王富国了解到年纪大的村民识文断字比较困难,于是决定采用短视频形式向村民宣传讲解政策,确保每位村民都能听懂国家各项利民政策与举措。“短视频讲解政策的形式,比较受群众认可和欢迎。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也会出条轻松的视频活跃下气氛。”王富国说。
在“川善治”平台的沟通连接下,四川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愈加紧密,党群干群关系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今年3月,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全国遴选的46个典型案例中,四川省的“川善治”平台是唯一一个以整省(区、市)为单位推荐的案例。
“‘川善治’为基层干部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让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接受群众的检验。我们也期待‘川善治’平台持续升级优化,不断提升基层工作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副镇长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