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边县油房庄乡付洼村田园景色。 图片由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在母亲河的臂弯里,在古长城的两边,苍茫大漠与巍峨高原相连交汇,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交错共融。这里就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塞上明珠”美誉的古城榆林。
榆林市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地,古称上郡,辖1市2区9县,户籍人口385万人,总土地面积4.3万平方公里。进入新时代,榆林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全国旱区节水农业先行区和全省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建设,一场农业产业的现代蝶变,正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徐徐拉开帷幕……
厚土生金——
北纬38°黄金带的丰饶馈赠
在榆林,高原厚土珍藏千年农耕记忆,阔野良田孕育无限生机。海拔高、光照强、温差大、土壤无污染,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得大自然格外眷顾,让这片热土兼具土地、气候、品质、规模、经济、技术六大比较优势。1400多万亩耕地、50亿斤粮食产能,是榆林成为农业大市的底气。4500多份农作物种质资源、23项优势农业生产资源,让榆林成为世界红花荞麦优势产区,中国马铃薯、玉米优生区和高产区,中国山地苹果核心产地和全国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更是榆林现代农业最坚实的根基。
产业兴农——
全链发展的华彩乐章
蓝图擘画前景,科技赋能产业。榆林以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持续赋能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羊子4个百亿级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红枣、肉牛、生猪等十亿级特色产业发展,全链优化产业格局。全市累计打造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成功创建国家级陕北肉羊、小杂粮、苹果产业集群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7个。培育认定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省级家庭农场398家。全域发展的马铃薯产业,通过精深加工转化为薯片、薯米等高附加值产品,打破了“土疙瘩”的传统印象;南部丘陵山区,百万亩山地苹果通过水肥一体化和智能分选,实现了优果优价;长城沿线,利用智能温室,塑造出70万亩大漠蔬菜优质品牌;北部风沙草滩区,百万只肉羊构筑起从饲草种植、科学育种到精细分割、冷链物流的完整生态。放眼今日榆林,现代农业发展正在奏响一曲激昂的奋进乐章。
品质立身——
天地精华的品牌新声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品牌是价值的翅膀。榆林人懂得守护农产品安全,更善于塑造品质。建成全国首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整体推进市,5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每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守护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与此同时,29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展现区域特色,130个“两品一标”产品树立标杆,7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凝聚口碑,米脂小米、陕北横山羊肉2个国家农业精品品牌彰显优势。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守护,让每一份农产品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真诚与厚道;全市精心培育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正让榆农嘉品香飘世界。从黄土高原到大江南北,从县镇集市到国际展会,榆林农产品正在完成从“藏在深闺”到“名扬天下”的华丽转身。
营商立信——
政策护航孕育新机遇
良种需要沃土,优产需要良机。榆林以全省“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营造更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发展环境。聚焦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农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先后出台了《榆林市支持农业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大力扶持涉农企业发展。3年来,累计兑付奖补资金11.5亿元,扶持重点项目101个,惠及企业260家。一项项政策春风化雨,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主体茁壮成长。完善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孕育出新的发展机遇。
古老的土地碰撞现代科技,传统的产业注入创新动能,榆林农业正在迎来历史机遇。这片生生不息的热土,将继续以大地为纸、以实干为笔,描绘更加绚丽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