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伍永志 通讯员 黄泽宁 晋巧连
六丹村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在老支书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让他愁眉不展,手指在鼠标上犹疑不定。“这个数据要怎么筛选汇总呢……”老支书喃喃自语。
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支书,这个让我来帮您吧。”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笑着走上前来,接过鼠标。她的手指在键盘上轻快跳动,不一会儿就制作好了统计表格,还贴心地设置了自动计算公式。
这个女孩叫杨明微,百色市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六丹村人,2022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目前是六丹村委副主任。
1 从走出去到走回来的坚定
2021年,还在上大学的杨明微学习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后,激动地对同学说:“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一个村庄!文秀书记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试试。”
“大家都想留在大城市,你为什么总想着回去?”同学疑惑不解。
“正因为大家都想出去,家乡才更需要有人回去。”杨明微坚定地说。
黄文秀日记中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她:“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这种“逆行”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一种深深的责任感。
一年后的夏天,杨明微大学毕业,来到田林县利周瑶族乡担任信息员、在高龙乡担任协理员。面对一些同事对于电子报表的困惑,她总是耐心指导;下村走访时,她用当地方言和生动比喻讲解政策,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
2025年6月,得知家乡六丹村急需年轻干部,杨明微毅然选择回村。母亲心疼地劝阻:“你在乡镇干得好好的,回村里太辛苦了。”她这样解释:“现在村里正是用人之际,没有人愿意回来,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村干部在撑着。我年轻,在村里我能够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成为一个对家乡有贡献的人。”
2 从大学生到“我们村阿妹”
虽然是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姑娘,但以村干部身份回来,杨明微还是遇到了新的挑战,“村民们虽然认识我,但现在我是村干部,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是年轻人、大学生,光会理论,不会做实际的事情。”
她主动接触村民,不说客套话,多用方言跟乡亲们聊天;主动帮村民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用实实在在的帮助消除距离感。
在留守老人鄂阿婆家中,杨明微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起初,鄂阿婆对智能手机的操作十分生疏。杨明微不仅一次次手把手地教,还把图标和字体都放大,简化每一个操作步骤。当鄂阿婆第一次主动与儿子视频通话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可比打电话强多了!阿妹,真是太谢谢你了!”
在村委办公室,杨明微耐心指导老同志使用办公软件,建立了“村务通知群”和“乡亲唠嗑嗑群”,用短视频宣传惠农政策,让村里工作焕然一新。
3 青春力量的“蝴蝶效应”
杨明微忙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第一线,短短几个月帮助39户脱贫户申请产业奖补,为老人办理高龄补贴,完成“雨露计划”申报……
养鸭户黄通才,最初对申请奖补很抵触,觉得手续麻烦,对政策将信将疑。杨明微耐心帮助他办理材料,做好验收工作。奖补资金到位那天,黄通才特意到村部致谢,这让杨明微深深感受到:“我的工作不仅仅是填表盖章,更是点燃村民奋斗的希望和信心。”
让人欣喜的是,杨明微的回归产生了“蝴蝶效应”。在外务工的同村青年蒙柔敏返乡探亲时特地来找她:“看你把村里工作搞得这么红火,我都心动想回来了。”看到村里新装的路灯、新建的广场等,蒙柔敏觉得家乡不再是那个黑灯瞎火、暮气沉沉的地方。
杨明微给蒙柔敏的建议很务实:“先别盲目辞职,可以结合广州的经验,看看村里有什么资源能对接,可以试试其他新的发展思路,稳扎稳打。”
如今,家里人也为她的选择感到骄傲。父母会自豪地向亲戚朋友介绍:“村里人都认可我家明微,领导同事都表扬她很能干。”今年9月23日,经村党支部讨论,杨明微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站在村头,望着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杨明微满怀信心地说:“家乡是根,基层是我们年轻人实现价值的舞台。我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选择回来,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