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红
2025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帮扶政策从集中性、特惠性向常态化、普惠性转变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韧性,坚决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之以恒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常态化帮扶机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统筹推进帮扶体系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及早干预,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推动帮扶政策体系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转换。
贵州各级党委、政府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建好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因病因灾致生活困难群众等开展精准帮扶,以问题整改为抓手推动工作提升。
聚力协作,帮扶体系完备化。贵州坚持全省上下“一盘棋”,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解贫困,精准帮扶,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攻坚克难,建立健全三大子体系:一是构建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发挥着“预警器”的作用,负责快速识别和干预返贫致贫风险。二是构建低收入人口帮扶体系。针对已识别的低收入人口,着重从教育、医疗、住房、产业、就业等方面精准施策,切实形成帮扶合力。三是构建欠发达地区帮扶体系。通过落实重点帮扶县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等举措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精准施策,帮扶过程规范化。5年来,贵州全流程标准化构建了帮扶体系,每一个环节都明确标准、程序和责任主体,最大限度减少“漏帮”“错帮”,确保帮扶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紧盯重点,帮扶举措精细化。贵州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对脱贫人口进行监测和帮扶。差异化施策。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一户一策”“一村一策”地制定帮扶方案,坚持“精准滴灌”。创新性拓展。与时俱进更新帮扶政策,从初期的主要关注收入水平,逐步拓展到同时提升发展能力(如职业技能培训)和改善生活质量(如公共服务、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以实现农民福利的全面提升。超常化保障。对于一些“兜底户”,以及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特殊地区,实施“超常举措”或超常规路径,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多措并举,帮扶主体多元化。常态化帮扶的力量源于多元化,5年来,省、市、县、乡、村层层立下“军令状”,五级书记层层抓帮扶,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各乡镇干部、村干部一道,将鲜红的党旗插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贵州逐步引入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介入,初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大帮扶格局,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低收入人口融入产业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提供“专业赋权服务”,进一步拓展帮扶领域。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整体来看,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产业还比较脆弱,带富能力也不足,必须立足特色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产业链、数字链、价值链的三链重构,探索更长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更可持续的富民实践路径。
推动产业链深度整合。只有高效整合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将农民从“靠天吃饭”的个体户转型为产业链上的“技术股东”。而当分散的农户被纳入现代化产业链、并最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时,“土特产”将从“靠天吃饭”转向“靠链致富”。
数字化转型赋能特色产业。深度嵌入区块链、物联网、直播电商等,使“土特产”突破地域限制,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价值链高地。同时,注重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当“土特产”被注入文化基因,便能成为承载乡愁记忆、激活在地文化的价值载体,不仅能够提升溢价空间,更能通过文化认同构建消费黏性,使特色产业具备较强的抗周期能力。
找准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既需市场无形之手,也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合力助推。当政策红利与市场动能叠加,特色产业才能真正成为防返贫的根基——一方面让小农户衔接大市场,使“土特产”跳出“增产不增收”陷阱;另一方面共振产业链、数字链、价值链,这是脱贫地区抵御风险、实现长效发展的“压舱石”。
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贵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注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大力开展清理房前屋后、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污水、治理垃圾“两清两改两治理”。统筹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努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发挥好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民的能力培养、技能升级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选修课,而是端稳“技能铁饭碗”的必修课。只有当农民熟练掌握智能农机操作、电商运营、智慧农业等新技能,传统农业的体力活才能升级为技术活,最终实现技能自主性与职业发展自主权的双重跃进,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也才有永不撤离的“人才军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培训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招。一方面要供需适配,按照“产业需要什么,培训就教什么”的方式精准培训农民,让其能力提升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避免“学无所用”的资源错配;另一方面要长效赋能,即短训班、长期班、普修班、提升班等灵活安排,形成一种长效的学习教育生态。
筑牢制度防线,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防返贫绝非“毕其功于一役”的阶段性任务,需要树立系统化、制度化思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装上多重“安全阀”。首先,完善就业创业扶持制度。短期内要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更多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等,长期看要通过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促就业创业。其次,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要进一步延续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扶贫资产收益合理分配等政策,尤其是要围绕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出台更有效度的金融支持政策等。再次,建立多级联动责任机制。一方面要将监测对象或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等责任分解至具体部门,并实行常态化的调度协调;另一方面建立“监测准确率—帮扶覆盖率—风险消除率”三维评估指标,将防返贫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最后,针对重点区域实施更大倾斜政策。如可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补短板促发展”专项计划,以彻底消除返贫风险。
共筑民生防线,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在防返贫的过程中,除了要用政策激活农民主体性、赋能农民生计外,还要筑牢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底线,将其转化为低收入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跳板。首先,强化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推行“一站式”医疗结算系统,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无缝衔接。其次,扎实做好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建立农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危房实施“发现一户改造一户”清零政策;在饮水安全领域推行“建管用”一体化机制,通过智能水务系统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最后,强化教育兜底保障。教育兜底不仅要保障脱贫户家庭或低收入家庭子女更好地入学就读,更重要的是要赋予脱贫家庭子女脱离贫困的能力。当教育从“发补贴保入学”升级为“强技能促就业”,才能切断“父母打工、子女辍学、隔代返贫”的恶性循环,让教育真正成为代际脱贫的永久性防火墙。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