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核,北京奏响种业强音

2025-09-17 10:0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科技为核,北京奏响种业强音

2025年09月17日 10:01   来源:农民日报   

育种机器人“吉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 摄
编者按: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指示要求,加快布局种业产业,培育种业优势企业,纷纷抢占种业振兴发展先机。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从“三年打基础”迈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为全面展现各地推动种业振兴的蓬勃态势,精准挖掘并总结地方种业振兴工作中的突出亮点与丰硕成果,本版推出“种业振兴地方巡礼”系列报道,展示一批种业大市的成效做法。

提起北京,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故宫的红墙、都市的霓虹或深厚的文化,鲜少有人会将其与农业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全国每十粒种子里,就有一粒源自北京。

“沃德188”白羽肉鸡打破国外种源垄断,让中国人少了份“卡脖子”担忧;玉米品种占据全国18%的市场份额,10个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中北京独占5席;肉种鸭、蛋种鸡、国产奶牛冻精分别拿下全国80%、66%、35%的市场份额……这些都是北京立足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在种业领域开辟出的“高精尖”新天地。

当下,已步入种业振兴从“三年打基础”迈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阶段,请跟随记者走进种业大市——北京,探寻这座城市如何以科技为核,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又将如何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注入“北京动能”。

北京种业,强在哪儿?

创新,是北京种业最鲜明的标签。

从人工智能到智能装备,从大数据分析到智慧育种,一系列“高精尖”技术正在这里落地生花。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全球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惊艳亮相。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介绍:“这套系统实现了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新模式,将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北京沃德博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蛋种鸡养殖”成果。人工智能首次深度融入蛋鸡育种、种鸡扩繁和疾病诊断等关键环节,以强劲势头展现出“人工智能+家禽产业”的破局力量。展会现场,7个智慧农业大模型、29款种业芯片、12项生物育种专利、46个新品种集中亮相,勾勒出北京育种创新的立体图景。

如何能高效、精准地实现动植物定向遗传改造?在基因编辑领域,北京同样交出了领跑答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赖锦盛团队开发出两种新型基因编辑工具Casδ和Casσ,不仅分子量更小、靶向范围也更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自主基因编辑底盘技术体系。

成功开发全新农业智能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西瓜、玉米DNA指纹库,率先完成西瓜、白菜等多个物种基因测序,形成基因编辑工具、杂交小麦育种等一批打破国外垄断的原创性技术……在突破高精尖领域的道路上,北京的“最强大脑”持续拓展育种技术边界。在北京,每年约有300件育种发明专利在这里诞生,占全国的12%;基因编辑抗蓝耳病猪新种质成功创制,预计产业化后年经济效益可超600亿元。

科技的突破最终要落到品种上。北京育成的“大品种”,正在实实在在充盈我国粮仓。对标国际,肉鸭、蛋鸡等9个物种实现领跑,籽粒玉米、水果黄瓜等9个物种与国际并跑;“京科501”玉米能适应不同种植密度和多样胁迫环境,是名副其实的顺境高产、逆境稳产智慧品种;“京红”“京粉”“农大6号”等蛋鸡品种,让国产化率超三分之二,其中“京粉6号”更是我国首个实现“700天产500枚蛋”的高产蛋鸡品种……从主食到畜禽,北京种业的身影已深深嵌入每一环。

北京种业,为啥这么强?

“北京市是最早重视、也是最有力度支持种业振兴的地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温常龙的这句话,道出了北京种业强势崛起的关键——政策先行,为种业发展筑牢框架。

从顶层设计出发,北京为种业振兴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先后出台《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北京种业振兴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北京市种子条例》,并将重点种业创新基地纳入区域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机制层面,23个市级成员、13个区的种业振兴工作协调机制先后成立,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推动格局。

截至2025年,这套政策框架已显成效。北京保存种质资源214.4万份,其中国家级206万份,数量居全国首位;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场)20个、市级保护单位21家,为种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家底”。

科研平台是另一大底气。北京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农业科研“国家队”,以及超过一半的涉农两院院士(47人),是全国农业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以顶尖科研力量为根基,引领产业变革的原始创新成果。

北京的优势,不只在于“能创新”,更在于“善转化”。种业创新涉及研发、转化、推广多个环节,单一主体难以实现全链条突破。为此,北京构建起“科研+企业+政府”协同格局,让各类资源在产业链上精准发力,让前沿技术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京研益农(北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参与联合攻关项目的企业之一,也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重要成果转化单位。公司副总经理丁海凤说:“在北京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公司参与了蔬菜联合攻关项目,通过‘科研+市场’联动的方式,有力推动了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如今,该公司拥有50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年销售种子100万公斤,其中白菜类占北京市场的70%,西瓜“京美”系列成为大兴区的主流品种,“拧成一股绳”的协作模式成效显著。

同样参与攻关的北京首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乙醇梭菌蛋白”拿到了农业农村部首张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这种微生物来源的新型原料,如今已成为独特的种质资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重阳认为,政府整合高校、企业、推广单位等资源,串联起上游研发和下游推广,缩短了周期,提高了效率。“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我们承担了乡村振兴农业科技项目,目前正在与北京市兽药饲料监测中心合作,着力解决发酵生产性能提升、产品稳定性等难题。”李重阳说。

企业是转化主力,北京通过“扶优+培新”双路径打造企业梯队。一方面,重点支持大北农、峪口禽业等龙头企业,推荐29家企业和机构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其中19家年销售额过亿元,峪口禽业更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蛋鸡制种企业,“京红”“京粉”系列蛋鸡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另一方面,积极助力齐禾生物、粮元生物等平台型企业崛起。2024年,北京种业企业销售额达127亿元,创历史新高。金融支持同步跟上,实现种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截至2024年末,银行机构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贷款余额达69.4亿元,让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更加顺畅。

“京牌”种子,走向世界

“‘京科501’的品种转化价高达2000万元!”近日,这款智慧新品种以高价成功转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元东提起这个数字时,难掩兴奋,“这是市场对我们最大的认可,也为后续科研提供了充沛资金。”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育种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果新品种500余个,覆盖全国1800多个市县;大白菜、西瓜等主要蔬果品种多年被农业农村部选为农业主导品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2亿元,带动菜农增收近100亿元。

立足北京、服务全国,如今“京牌”种正加速走向世界。目前,北京市持进出口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27家,外资种子企业10家。峪口禽业蛋鸡出口中亚、非洲,大北农大豆性状产品落地南美,中农发、博收、京研益农的品种在多个国家推广种植。

在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6个项目成功签约,其中国际合作3项。老挝创启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挺表示,此次引进的“华西牛”品种,将采用中国出技术、老挝开展养殖的合作模式,将有效促进当地牛产业发展。“华西牛”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历时43年精心培育的成果,打破了肉牛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此次“出海”是其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如今,“沃德188”白羽肉鸡出口坦桑尼亚,首农肉种鸭业务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京研益农的蔬菜种子远销美国、俄罗斯、埃及……“京牌”种子正在全球生根发芽。

“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北京种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面向“十五五”,北京市将继续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深化种质资源利用、强化企业集群建设,为国家种业振兴书写更加精彩的“北京篇章”。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