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点“金” 为振兴聚力

2025-09-17 10:0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为乡村点“金” 为振兴聚力

2025年09月17日 10:01   来源:农民日报   

服贸会北京市平谷区展区上演精彩的走秀节目。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摄

服贸会北京市门头沟区展区,观众欣赏文创产品。 陈凯 摄

低空经济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动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摄

携着金秋硕果踏浪而来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落下帷幕。近年来,各地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本次服贸会上,这些成果也得到了集中展示。记者发现,多个展区全面展现了各地乡村的休闲线路、民宿村居、数字农业等全产业链内容,通过现场交流互动、实景体验、成果分享等多元形式,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盘活资源,闲置院落变身特色民宿,北京市房山区的传统古村落焕发了新生机;通过组建运营团队、注重品牌管理,爆火的贵州“村超”实现从“出圈”到“长红”;通过挖掘和传承山歌文化,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蹚出了一条“以歌润心、以文兴县”的路径……本次服贸会上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正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的缩影。

资源为本
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金瓦红柱、飞檐花窗的古朴庭院设计赫然入目,京西古道的沧桑印记、皇家琉璃的流光溢彩令人挪不开眼……在本届服贸会期间,北京市门头沟区展区以“京西福地门头沟”为主题,设置沉浸式打卡、文创产品展销以及互动体验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宿正成为门头沟区乡村旅游业的特色亮点。记者看到,展区展示了门头沟区九大特色民宿,其中多数为乡村民宿。例如,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的百花山社,依山形改建老房,保留传统建筑构造与材料,打造出京郊千米海拔微度假目的地与京西乡村振兴示范区。门头沟区王平镇东马各庄村依托韭园片区、马致远故居等文化底蕴与永定河生态资源,借王平浅山“半城半乡”区位优势,以古道文化IP为核心打造乡村文旅新业态。

近年来,门头沟区选择精品民宿产业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抓手,创新打造“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目前,“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一瓢客栈”“紫旸山庄”“创艺乡居”“百花山社”“槐井石舍”“古道山居”“爨舍”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目前,门头沟区共经营民宿162家,覆盖74个村,盘活闲置农宅450余处。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共接待74257人次,实现接待收入2117.8万元,实现同比分别增长103.3%、31.9%,培育国家甲级民宿3家、市级等级民宿83家、区级星级小院57家。

在服贸会期间,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商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消费新动能”主题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顺利召开,在本次交流会上,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德乡慢村”民宿集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

一座座客家建筑风格的民宿静谧地躺在大山的怀抱中,与周边的溪流、湖泊、树木相互映衬,山水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当“德乡慢村”民宿的图片被展示出来,虽然隔着屏幕,却仍然令人心驰神往。该负责人介绍,仪陇县将民宿建设统一纳入景区规划,激活全域旅游活力。位于朱德故里景区内的“德乡慢村”民宿集群,就让琳琅村找到了红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的着力点。该村引进县属国有企业,盘活村内闲置民宅,以“山、水、田、村”宜居生态系统为本底,打造“慢宿、慢食、慢行、慢游”的“慢”生活美学,引入生态康养理念,力求变游客“过境游”为“过夜游”。

记者还注意到,一些地方还将体育赛事IP打造与乡村旅游进行结合。“你看,只要打开‘禾力乡村’这个小程序,就可以选择你心仪的徒步路线报名,参加后续的活动……”微景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数字文化中心运营总监谭中莹向记者介绍。据悉,“禾力乡村·徒步贵州”是一个把全民健身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乡村农文旅品牌运营活动。活动依托数字技术定制特色精品路线,打造特色的乡村文旅IP,塑造生态、美丽、多彩的贵州乡村形象。同时,通过积分制趣味运动,把乡村农产品积分化,增加农产品外销渠道,助力乡村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经营为重
多元融合激活业态新引擎

8月9日,2025年贵州“村超”总决赛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村超”球场进行,热度依然不减。贵州“村超”自2023年夏季火爆“出圈”以来,规模持续扩大,竞争愈发激烈。为何贵州“村超”能实现如此成绩?在上述交流会上,榕江县委书记徐勃亲自揭秘。

“群众路线是‘村超’的‘出圈’密码。”徐勃总结说,“‘村超’举办以来,有11.68万群众自发组织参加表演非遗节目740余个,更有885支特色啦啦队共15.98万余人自发参加巡游展示。”而这些特色的表演,恰恰成为吸引游客与外界关注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以球为媒、以球育人、以球兴业、以球强县、以球富民、以球立功’。”徐勃说,“踢足球的人多了,农村的各类不文明行为就少了;每多一支啦啦队,村里面就会少十几桌麻将,这就是‘以球育人’。借助‘村超’品牌,县里引进了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可乐罗汉果加工厂项目,未来我们也会把‘村超’作为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赛道。”

在交流会上他透露了一组数字:贵州“村超”51%的收益用于壮大250个村的集体经济,49%的收益用于球队、“村超”啦啦队建设和青少年足球训练体教融合等公益事业。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的589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21亿元,其中经营性收入从2022年的1241.68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117.28万元。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离不开顶层谋划与政策支持,同样离不开特色品牌的打造和专业运营能力的支撑,这需要政府部门、相关机构以及企业等多方合力。记者看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本届服贸会期间举办了“一国一品”地标生境联展,地标生境即“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建设的“一国一品”国家地标生境案例日益增多,包括不丹的藜麦、尼泊尔的豆蔻以及巴拿马的咖啡等项目。

在上述交流会上,国铁集团成都铁路局党委副书记李翌科和中国移动咪咕公司创新拓展中心总监高远分享了央企助力乡村文旅发展的实践。例如,国铁集团成都铁路局以实施乡村振兴农文旅消费帮扶创新行动为契机,组建专业设计团队走进田间地头,为陕西勉县、重庆奉节、四川越西的乡土特产等量身打造出百余套设计方案,协同铁路文创产品销售平台链条,线上线下多场景推介、全链条开发,助力销售70余万元农产品。

今年5月20日,中国移动、中国旅游集团正式发布上线“和美乡途”央企文旅帮扶平台,由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负责具体建设运营。目前,平台已上线百余条特色路线,覆盖80余家央企130多个定点帮扶县和对口支援县,涉及主题研学、文体活动、员工疗休养三大场景,用户在微信中搜索“和美乡途”小程序即可下单使用。

“例如,我们结合全球通逐马计划赛事站点,串联邻近县域站点,面向马拉松跑者,提供相应的特色路线产品,通过赛事流量带动文旅增量。”高远表示。

文化为魂
农文旅融出致富好光景

今年7月30日晚,被誉为“中国山歌之乡”的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灯火璀璨、歌声飞扬,第27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帷幕。通过山歌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融合苗族非遗与现代舞台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全民参与、沉浸式的文化盛宴。

在本次交流会上,城步县文旅推广大使李雨聪身着苗族服饰出席并发言,将在场嘉宾的思绪又拉回到那个山歌飞扬的晚上。这些年来,在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等特色节会的带动下,城步县深挖非遗“富矿”,做活“旅游+”,助推文旅产业持续兴起。

“这是一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实践。”李雨聪表示,“今年山歌节吸引游客总量达25.6万人,旅游总收入8367万元。当地的农产品借此打开销路,黄桃等特产销售额大幅增长,达到了23.6万元。得益于游客的大量涌入,当地民宿入住率高达96%,收入突破36.5万元。”

在北京市平谷区展区,几名秀丽的模特正身着带有青铜、剪纸等元素的服饰在现场走秀,款款而来的模特将文化经典韵味充分展现。这是围绕平谷7000年上宅、3000年青铜等历史文化以及剪纸等非遗,策划的非遗技艺与服饰走秀现场演绎活动。

“今年服贸会期间我们推出《宅石·印迹》《沉睡的青铜》《丫髻·秘境》《剪纸·生花》等走秀节目,将原生态技艺展示与现代舞台美学融合,通过走秀、演示、讲解、互动等方式,带领现场观众开启穿越千年的非遗传承之旅。”展区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展区的“悠享平谷”分区,聚焦文旅、林旅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利用实践,展示高品质乡村休闲综合体、森林露营地、精品民宿、金海湖、丫髻山、梨树沟等十大休闲场景。

北京市门头沟展区同样文化味浓,精美的文创产品吸引着观众排队购买。记者注意到,展区重点介绍了门头沟“小院有戏”品牌。“‘小院有戏’是门头沟区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依托‘门头沟小院’及景区搭建沉浸式文旅演艺场景,拓展‘文化+’融合发展,将本土文艺节目、特色团队展演与区域文化结合,于全年旅游度假重点节点开展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展区负责人介绍。

记者从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了解到,“小院有戏”将本土文艺节目、特色团队展演与区域特色文化结合,在全年旅游度假重点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文艺演出,政府以奖代补对自主组织的“小院有戏”文化演出活动的市场主体,以及建设永久性“小院有戏剧场”的市场主体(或村集体)进行奖励,让文化演出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游客与村民的重要纽带。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