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国界通古今的农遗对话

2025-09-17 10:0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一场跨国界通古今的农遗对话

2025年09月17日 10:01   来源:农民日报   

家长与孩子在紫鹊界梯田农耕研学营地体验稻田摸鱼田摸鱼。 胡鑫 摄

金秋时节,稻浪翻涌,层叠如画的紫鹊界梯田迎来了一场跨越国界、联通古今的全球性“对话”。

9月11日至13日,2025“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第三届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暨第九届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举行。此次会议以“农遗活态再赋能 农耕文明新传承 农业发展可持续”为主题,汇聚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与管理人员,分享梯田保护发展进程中的有益实践,共同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路径,携手绘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守护创新 赋能梯田走向世界

我国梯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如云南红河的哈尼梯田、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福建尤溪的联合梯田、江西崇义的客家梯田,以及贵州从江的加榜梯田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田也就有多高”,这是中国南方梯田的普遍特征,也是位于湖南新化的紫鹊界梯田的生态奇迹。

紫鹊界梯田规模宏大,总面积达8万余亩,最高处海拔超过1500米,最多处拥有400余级。其独特之处在于天然自流灌溉系统:虽无塘无坝,却凭借茂密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使山泉终年不息,故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之说。正因如此,紫鹊界梯田先后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双遗产”瑰宝。

从秦汉2000余年历史中走来,紫鹊界梯田曾因山高路远而隐于尘世,如今却以“双遗产”之姿闪耀世界。它如何完成这场跨越,从“深山”走向世界?其背后的原因,或许可从本次会议的系列活动中窥见一斑。

9月13日,紫鹊界游客中心广场上演了一场“村武·VMK”耕武英雄擂台争霸赛。梅山拳、黑虎拳、梅山太极等传统武术,与镰刀、锄头、扁担等农耕工具相融合,精彩的武术表演让现场喝彩不断,更有外国友人踊跃参与,体验“Chinese Kungfu(中国功夫)”。

与此同时,在亲子农耕研学营地,近百组家庭走入田间,亲身体验水稻收割、稻田摸鱼和梯田认养。在沉浸式农耕的实践中,农耕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传承。

在海拔1200多米的丫髻寨观景台,中外来宾远眺梯田胜景、品尝融合了当地贡米的特色咖啡、聆听新化山歌对唱……这一系列精彩活动,使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变得更加可感触、可体验。

“紫鹊界梯田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影响力不断提升,不仅成为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提升了全社会的保护意识。”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如此评价。

与世界“对话”的背后是当地对梯田的持续守护与在活态传承方面的不断创新。今年7月,新化县创新推出以“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市场运作、全民参与”为核心的“梯田守护者”公益认养计划。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云端认养、实时互动、溯源体验,古老的梯田插上了数字的翅膀,让千里之外的守护者们,也能‘指尖守护’,感知一粒米的成长,触摸农耕的温度。这不仅为梯田保护引入了可持续的社会化力量,更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文旅体验,让紫鹊界的魅力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新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喆说。

集智聚力 论道保护发展新路径

当然,本次大会远不止于探讨梯田保护的实践,更是一场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如何“活”在当下、走向未来的智慧碰撞。

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办的每年一度的农业文化遗产会议,始终聚焦学术前沿以及科学家与保护者之间的连接。两场大会报告、三个平行论坛以及一个研究生论坛汇聚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保护发展一线实践者,分别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价值转化等多维角度,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谭卫华从代际传承角度切入,点出当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主体断层、老龄化以及传统知识延续危机等挑战。她认为,应围绕文化认同这一核心,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借助数字技术强化支撑,并以产业发展为动力多路径激发传承积极性,实现遗产的活态延续。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某承认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提供的食物、纤维等有形生态产品,还应深入挖掘其美学、信仰等无形文化价值,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促进遗产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我们需要培养讲故事的能力。”日本农林水产技术革新协会农业文化遗产顾问永田明在大会报告中表示,遗产地居民应当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本土故事,以此强化区域品牌,增强文化自信。日本“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便是典型案例:当地推出以朱鹮形象为标识的大米品牌,将其打造为绿色、高品质农产品的认证标志,让生态保护成果反哺农业,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跨越时空、国界的长期事业,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这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在总结中表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必须有坚实的科技支撑作为后盾。扎实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根基,有效的科技支持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稳健前行的关键。他呼吁,未来应着力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搭建不同学科之间,以及科技工作者、政策制定者、遗产地管理者、企业家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平台,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