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价值不只与农民息息相关

2025-09-03 12:11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土地的价值不只与农民息息相关

2025年09月03日 12:11   来源:农民日报   吕璐芳

  今夏8月,农村题材剧《生万物》走红。故事并没有跳脱年代剧的基本套路,土匪、战乱、变革等桥段以前也没少演,《生万物》何以跨越代际引发广泛共鸣?

  对于经历过匮乏年代的长辈而言,剧中对土地的依赖是刻入骨髓的记忆回响。封二一辈子的执念就是“凑够20亩地”,最终未能如愿,只能在丰收梦里去世;铁头唯一的想法是得到永佃权,不用再担心东家把土地收回。这些剧情勾起人们过去“靠土吃饭、凭地安身”的回忆,他们曾见过为几分薄田争执的乡邻,也曾听过“人勤地不懒”的祖辈教诲。那些在田埂上挥洒的汗水、在谷仓前流露的期盼,是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轻易便能唤醒心底的共情。

  而对远离农耕生活的年轻观众来说,《生万物》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祖辈与土地关系的大门,完成了一次跨越百年的情感补课与文化寻根。他们或许从未亲手耕种过土地,却能从封大脚教孩子“土地是父母面,一天见三见,咋对父母,就咋对这土地”的叮嘱里,读懂中国人敬天惜土的朴素哲学;他们或许从未上过战场,但从马子来袭、日寇肆虐等乡土危机中,村民们放下此前所有的私人恩怨与宗族嫌隙,为了护粮连夜收麦、为了反抗鬼子烧麦秆的壮举里,看见了“家园”一词最具体、最滚烫的含义。土地的价值不只与农民息息相关,它是土生万物、地载群伦的根基。

  从《生万物》的镜头里,我们还能看到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朴素的农耕智慧和灿烂的农业文明。“试春气”“打春牛”“二月二踅谷仓”等农耕习俗,腊月里满地白毛霜,封二用脚步丈量田块,嘴里念叨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些农耕指南指导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它让人们意识到,现代都市文明的根基深深扎在那片广袤的田野之中,父辈、祖辈的坚韧、勤劳与智慧都源于土地的滋养。

  《生万物》没有回避土地带来的矛盾,也没有刻意美化乡土生活,而是真实展现了土地背后的生存博弈与人性温度。有因土地而起的争执,也有宁绣绣“自己要吃粮,别人也得吃”的善意;有对“一亩三分地”的执念,也有为家国大义舍弃土地的格局。这种真实让土地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喜怒哀乐、见证着时代变迁的鲜活载体。当观众看到村民们在土地上挣扎、坚守、成长,看到土地如何孕育出坚韧、善良、团结的民族品格,实际上是在与祖辈的生命经验对话,与民族的文化根脉相连。因为共享这份土地情结,我们才能接得住剧中人“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生命重量,才能与他们的悲欢离合感应相通。

  《生万物》的热播也给了农村题材剧一些创作启示:只有怀真诚之心,去挖掘土地上、乡村里、百姓间的故事,才能让观众从中触摸到历史的厚重、窥见时代的真相,在信息喧嚣的当下,依然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