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里事”变“自家事”

2025-08-29 10:19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让“村里事”变“自家事”

2025年08月29日 10:19   来源:农民日报   

王村村“两委”干部和“平安义警”志愿者正在调解一起地界纠纷。 受访者供图

信州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中心城区,城镇化率超过80%,下辖42个行政村360个自然村。近些年,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后,信州区农村空心化、基础设施管护资金不足、村民参与管理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逐渐凸显,乡村建设面临“一年新、两年旧、三年重回头”的困境。

如何建立村居环境美化与基层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信州区借鉴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经验做法,探索出以村民为主角的“事情自商自定、人员自选自聘、资金自筹自用、效果自评自议”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八自”模式,依托物业化管理理事会,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目前,全区42个行政村均已推行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广大村民也逐渐从“旁观者”成功转变为乡村治理“主力军”。

事情自商自定——
村民定规矩,治理有根基

8月11日,记者走进信江之畔的沙溪镇向阳村龙门额自然村,只见村道平整、村容整洁、村民怡然自得,江边的9块展板记录了该村通过事情自商自定实现美丽蝶变的全过程。

“我们村是‘八自’模式的第一批3个试点村之一。刚开始,对于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工作如何推进,大家都很茫然。”向阳村党支部书记祝荣亮回忆。

规矩制定,村民是“主角”。在村“两委”牵头下,向阳村召开会议,与会的除了15个自然村的村民代表,还有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大家围绕物业化管理“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反复商议。最终,决定在每个自然村均组建一个物业化管理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并制定了《理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我回自然村向村民传达理事会组建方案后,大家都很积极。不仅根据本村情况,将物业化管理、家风建设等内容细化后纳入村规民约,还立刻推选出6名理事会成员,负责‘门前三包’监督、河道巡查等工作。”龙门额村理事会主任余国土说,他每天都会带着理事会成员开展两次巡查。渐渐地,他发现理事会不仅能在美化村居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还能利用巡查和上门走访契机,开展矛盾纠纷搜集化解、政策宣讲、移风易俗等工作。

2023年9月,龙门额自然村村民余宏泉的母亲去世,他原本计划按照老规矩请来“八仙”(即8名负责抬棺、入殓等丧事流程的人)大办一场。理事会成员听说后,马上上门做工作。“宏泉,咱们之前开大会说好了要移风易俗,不再大办丧事,大家都签了字,你可不能反悔呀!”余国土推心置腹地劝解,“与其为了面子摆排场,不如把钱省下来用在培养孩子读书上。”最终,余宏泉决定将丧礼简化,由几名亲戚帮忙抬棺至生态公墓,省下了1万多元丧葬费。

看到余家白事办得既体面又节俭,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如今,向阳村村民办丧事时,“八仙”已然绝迹,人均随礼也从近400元统一降至200元,铺张浪费现象显著减少,移风易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村民自己商量出来的规矩,自然更愿意遵守。”沙溪镇人大副主席黄振震介绍,通过事情自商自定,村民的村务参与度和积极性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人员自选自聘——
能人齐上阵,同心促和谐

“你家孩子才几岁大,暑期一定要找人好好看管,注意防溺水。”“你们夫妻俩最近还吵架没?再有矛盾,来找我们。”每天清晨与傍晚,在朝阳镇王村村,都能看到身穿制服的“平安义警”志愿服务队队员在村内巡逻和上门走访的身影。

王村村共有660户3360人,作为城郊村,村内民营企业多、作坊式厂房多、流动人口多,却只有7名村“两委”干部,开展基层治理人手不足。为此,2022年10月,王村村组建“平安义警”志愿服务队,目前共有320名成员。2023年9月开始实行物业化管理工作后,该村将“平安义警”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增添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职能,并规定每个自然村的理事会中都要有一名义警分队长。

“平安义警”如何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发挥作用?朝阳镇副镇长郑耀兴介绍,农村的矛盾纠纷往往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双方当事人中有一方是义警或义警亲属,他们往往愿意先退一步,这样的榜样示范效应又能影响街坊邻居,让许多纠纷得以在前端有效化解。

2024年12月,王村村潘岭自然村的两户村民因地界纠纷争执不休,其中一人的兄弟正是该自然村的义警分队长和理事会成员。得到消息后,该义警分队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同村“两委”干部、派出所民警等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开展劝导工作,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现在我们村每年只有八九起矛盾纠纷,有不少纠纷我们村‘两委’干部还没赶到,义警就帮忙化解了。”王村村党支部书记徐绍宇说,截至目前,该村“平安义警”志愿服务队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0余起,解决困难诉求100余件,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除了义警分队长,各村还吸纳德高望重、热心村内事务的“五老”等村民代表以及瓦工、电工等能工巧匠进入理事会,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知识,及时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

朝阳镇溪边村南山底自然村推行村民轮值制度,每4户村民组成一个小组,参与到物业化管理工作中,每两周轮换一次,人人都当“管理员”;秦峰镇五石村理事会充分发挥妇女作用,招募12名妇女志愿者,有效化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信州区各村通过广泛吸纳多元人才加入物业化管理队伍,提升治理效能。

资金自筹自用——
小钱办大事,阳光暖民心

“2025年第一二季度,龙门额村理事会共支出660元。其中,修剪树木、清理垃圾4次,每次支出150元;维修公共厕所灯泡两次,劳务费每次25元;维修电线1次,支出10元……”8月11日中午,龙门额自然村村民余达飞在溜达消食时,特意路过村里的阳光公示展板,确认了理事会2025年上半年的资金支出情况。

龙门额自然村共有118户570余人,按照理事会章程,每户每年要上交60元的卫生保洁费。记者了解到,2023年第一次收取的卫生保洁费至今尚未用完,与过去相比,资金的使用效率显著提升。“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大伙自然都很上心,经常来看看资金都用在了哪些方面,用得对不对、好不好。现在村里这么干净漂亮,可见钱确实用在了‘刀刃’上。”余达飞说。

物业化管理需要资金投入,为了不增加群众负担,信州区各自然村的理事会在筹措物业化管理资金时,一方面“因村制宜”,利用群众缴纳卫生保洁费、企业捐赠、村集体可用收入及上级单位拨付的长效管护资金等多渠道“开源”;另一方面通过精打细算,做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对垃圾清运、公共设施维护等集体性、公益性的物业化管理,以及物业化管理人员工资、设备设施改善资金等进行细致测算,精确管理成本,确保专款专用,并阳光公示接受监督,实现“节流”。

沙溪镇龙头村埠头街自然村理事会成立以来,借助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房前屋后清扫和村庄环境维护,与上一年度相比,节省环境保洁费用9000余元。常年有大货车在秦峰镇老坞村翁山自然村入村路口处掉头,导致窨井盖频繁被压坏。该村理事会成立后与交警部门积极沟通,安装护栏并引导大货车到前方100米处掉头,两年来窨井盖再未损坏,不仅节省了每年4000余元的维修费,更保障了村民安全出行……目前,信州区各村的物业化管理资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极大地减轻了镇村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

效果自评自议——
评比促争先,新风润乡里

2024年12月,朝阳镇溪边村村民朱小妹被评为十五里自然村“最美好媳妇”。让她没想到的是,评选活动结束后,溪边村党支部书记黄行水和几名村干部把奖状敲锣打鼓送上门,让她在周围邻居中好好“风光”了一回。“邻居都可羡慕了,不少媳妇说,她们明年也要向我学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争取评上‘好媳妇’。”朱小妹说。

“基层自治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村民的活力和积极性。”黄行水介绍,溪边村的6个自然村为了激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均实行“红黑榜+积分制”评比制度,由理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任评委,每季度开展“门前三包”卫生评比,每年开展“最美清洁户”“最美好婆婆”“最美好媳妇”等荣誉评选。评选后还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实现“小家庭”与“大治理”互促互进。

除了村民有荣誉,物业化管理人员也有表彰。每年年末,溪边村都会开展“优秀物业化管理理事长”“优秀物业化管理员”“优秀义警”等评选活动。

目前,信州区各村均深入开展共建美丽家园、共帮乡亲邻里、共评最美家庭(婆媳)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通过开展和美乡村物业化管理,信州区实现了村级治理由‘粗放管理’向‘三治融合’转变,村庄面貌由‘短期整治’向‘长效管护’转变,群众参与由‘任务命令’向‘主动作为’转变,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发展,使文明新风吹遍乡村。”信州区副区长芮可文说。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