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芳莲坐在工作台前,虽然下肢残疾,但并不影响她手指翻飞,利索地将茉莉花茶仔细填入布囊。淡淡的茉莉香气弥漫在广西横州市茉盛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这份制作茉莉香包的工作,月收入2600多元,更重要的是,基地离家近,方便她兼顾家庭。
“我曾经背井离乡打工六年,身体状况日渐下滑,加之家里有读初中的孩子需要照料,心里总是很焦虑。”来自校椅镇贺桂村的农芳莲感慨,“现在能在家门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我很感恩!”
在横州,越来越多像农芳莲这样的农村残疾人通过就业帮扶基地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横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该市农村持证残疾人31551人,农村就业年龄段残疾人11229人,其中6378人有就业意愿。近年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横州市残联通过推进“阳光助残基地”项目等举措,力争为每一位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铺就一条切实可行的就业增收之路。
就业帮扶基地:特色岗位“扬长避短”
在校椅镇石井村,村民雷少学是家里的顶梁柱。今年41岁的他,家中有年事已高的父母,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妻子,两个还在读初中的孩子——生活重担压在雷少学的肩上,但他本身也是肢体三级残疾,右手功能受限,不能做精细的工作。
今年3月,广西发布《自治区残联关于持续加强广西“阳光助残基地”项目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市、区)需安排不少于任务数10%的残疾人在就业帮扶基地,实现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稳定就业。每个就业帮扶基地安置不少于5名(含)残疾人在岗就业。
在横州市残联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叶保锋看来,为残疾人开发就业岗位,最大难点在于个体差异巨大、岗位适配性不足。“残疾人的残疾类型、伤残程度、生活能力差异极大,对岗位的适配需求高度个性化。例如,肢体残疾人可能需要坐岗、低体力消耗的工作,视力障碍者需要语音辅助或触觉操作的岗位。这种高度差异化的需求,导致岗位难以批量复制开发;同时,现有多数岗位是基于健全人能力设计的,若直接改造现有岗位,需投入大量成本,如无障碍设施、辅助器具,且改造后可能影响岗位原有效率,导致企业或机构缺乏动力。”他解释道。
叶保锋介绍,通过实践,横州市残联目前摸索出的关键经验是立足“能力导向”,开发“扬长避短”的特色岗位,辅以精准培训和辅助支持,联动政策、市场与社会力量,让岗位从“临时救济”变为“可持续增收渠道”。
作为横州市建立的第一个“阳光助残就业帮扶基地”,茉盛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根据残疾人的不同情况,开发了电脑绣花、裁缝、缝纫、香包手工制作及清洁员等多样化岗位,已安置12名残疾人稳定就业,雷少学正是其中之一。
在就业帮扶基地,他被安排在车间看管机器,每天工作4小时,月收入1500余元。其余时间,他能回家摘茉莉花、干农活、照料家庭。“这就是一场‘及时雨’。”已在基地工作了3个多月的雷少学说,“有稳定收入,又能顾家,我感激得很!”
产业帮扶基地:从“输血”到“造血”
微风轻拂过横州的田野,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埂课堂”正火热进行。今年5月,“阳光助残产业帮扶基地”的甜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吸引了校椅镇、石塘镇整整100名农村残疾人学员。在这群渴望知识的学员中,来自校椅镇韦村村民李贵金格外认真。
52岁的李贵金是一位多重残疾人(听力四级、智力三级、精神二级),她的丈夫属肢体二级残疾,小儿子患病住院,但生活的重担从未让她低头。去年,她加入了“阳光助残产业帮扶基地”的甜玉米产业帮扶项目,免费领到了种子、有机土和化肥。
此刻,基地特邀的农技专家正用最家常的话向学员们讲解“土地的脾气”——什么样的土该早播,什么样的气候要晚种。他深知学员们的特殊需求,讲解时图文并茂,教大家如何“见招拆招”。
对于李贵金来说,这次培训不是她第一次接触甜玉米种植,却是让她心里更“踏实”的关键一步。“种植甜玉米前后期都有技术人员指导,”课后,李贵金脸上露出了笑容,“最放心的是,种出来基地包收,老板直接来地里拉,价钱有保障!”正是这份“种得放心”,让她去年在基地的全程扶持下,甜玉米亩产达到了约2600斤,家庭年增收13520元。
要让残疾人的增收之路行稳致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据叶保锋介绍,近年来,横州市残联联合第三方机构,采用“公司+协会+基地+残疾人”模式,扶持残疾人发展甜玉米种植、茉莉花种植、盆栽及文创手工等产业。这一模式如同搭建了一座稳固的桥梁:公司提供市场订单、技术标准和兜底收购;协会搭建平台、整合产销资源;基地负责组织培训、发放生产物资、进行技术指导和品质把控;残疾人则结合自身能力,在基地扶持下安心投入生产。
多元托举:编织“家门口”的增收网
在那阳镇那市社区黄村,村民黄永进属肢体四级残疾,虽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骨子里不服输的他白天在村里清扫村道、维护公共设施,晚上又准时出现在镇卫生院门口,换上保安制服,认真值夜班。稳定的收入也让曾是贫困户的黄永进心里踏实了不少。而这份安稳,离不开横州市残联与市人社局、乡村振兴局的精准联动。
每年,工作人员都会借着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的契机,上门细致摸排残疾脱贫户、残疾边缘易致贫户的年龄、技能、身体状况、帮扶需求,耐心询问他们的就业意愿,将这些信息一一录入动态管理台账。他们结合村内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为残疾人开发、挖掘乡村建设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已有355名残疾人在“家门口”的公益性岗位上稳定就业。
对有创业梦想的残疾人,横州市残联利用本级财政资金给予大力扶持,盲人按摩创业支持1万元/人,其他符合条件的支持5000元/人。25岁双目失明的陆枭就是受益者。2023年,他获得1万元创业补助,用于添置按摩设备和耗材,优化服务。如今他在石塘镇经营的“经络养生馆”每月纯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
叶保锋表示,下一步,横州市残联计划探索将邮政报刊亭转型为功能拓展的“蚕豆小站”,为农村残疾人开辟新的就业增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