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大红喜字墨色犹鲜,村咖的醇香已袅袅升起。
正在制作咖啡的乡村咖啡师小雪,半年前在公益礼堂举办了一场简约婚礼,没有高额彩礼,也没有大操大办。用办婚礼省下的18万元,小雪在家门口开起了这间村咖,最高一天营业额超万元。这正是“喜事简约·乡风焕新”项目推动婚礼“瘦身”、助力事业“开花”的生动写照。
创新形式载体,“吹”实移风易俗新风
曾经,一场婚礼掏空一个家庭多年积蓄的情况并不鲜见。彩礼、酒席、婚庆……总价能超30万元。喜事成了“负债”,爱情变了味道,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婚礼何以成为“甜蜜的负担”?“别人都请,我不请就是丢人”的从众心理,“一生只有一次,仪式感必须有”的商业套路,“老传统拿不出手,西式才体面”的文化迷失,让本该承载爱意的婚礼异化为金钱竞赛。
为了撕掉“高价账单”,2016年4月1日起,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将移风易俗工作列为县委常委领衔破解的十大难题之一。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形式载体,“吹”实移风易俗新风。2022年,西周镇发起“喜事简约·乡风焕新”项目,亮出降成本、添内涵、强示范三招推动婚俗改革。
“婚庆都是村里‘爱心团’免费帮办的,简朴又暖心!”几个月前,官山村的新郎朱武就体验到不花钱,但婚庆照样“排面拉满”。
这一可喜局面,离不开“爱心志愿团”的付出。这支由60余名农村妇女组成的公益助演团队,不仅自编自导歌舞、锣鼓、戏曲等节目,还自带设备布置场地,甚至婉拒喜宴邀请,“贴钱贴力”只为给新人减负。
这便是降成本,破“面子”之困的良策。西周镇组建涵盖婚庆主持、节目表演、流程策划于一体的公益助演团,邀请非遗传人、民俗学者等力量加入,构建“村级文明实践队+县域文艺联盟+跨区域志愿者”的三级联动服务网络,让专业温暖的婚庆服务,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
有了“面子”,“里子”也不能落下。西周镇打破流水线模式,创新推出非遗婚俗展演、家风家训分享等特色项目,同时为新人提供预约式、菜单式服务,让婚礼既体现文化底蕴,又不失庄重仪式,重新回归爱的本意。
“简约不减爱,省钱不丢面”理念渐入人心
人人支持,移风易俗才有生命力。为此,西周镇采取了“强示范”之法。聚焦“关键少数”,村干部、党员家庭户率先简办,将婚礼花费控制在3万元至5万元。
在示范竖起“新风”之旗后,西周镇的喜事简办逐渐从政府主导走向群众自律,从“关键少数”走向带动“绝大多数”。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和“四会一约”,推出一批可供参考的“四季”菜品菜单,“简约不减爱,省钱不丢面”的理念渐入人心,三年来为65户家庭省下超300万元的婚庆支出。
如今,项目已从单一的公益婚庆服务,迭代为生命力更加强劲的“1+6+N”模式。“1”是以公益婚庆演出为核心,帮助新人省下真金白银。“6”是围绕场地租赁、酒席餐饮、婚车租借等6大关键环节,制定《喜事简约操办指南》,让婚事新办贯穿全程:整合全镇37个村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场地费全免;推出四季菜单,倡导采用自养、自制、自酿的本地“三自”食材,成本直降50%;提供公交车、共享单车等婚车方案,满足新人低碳又别致的个性化需求;邀请金婚银婚夫妇、道德模范担任证婚人,传递优良家风……“N”则是队员们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持续释放项目活力;公益助演团日益壮大,团队力量已从12人壮大至369人。
这场始于婚俗的变革,正引发深远的“蝴蝶效应”。周边镇村借鉴推广,新人们用省下的婚礼资金,创办村咖、窑烤工坊等文旅新业态,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两万元。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好家风得以弘扬,传承美德、争当模范的氛围日益浓厚,矛盾纠纷数量下降40%,文明新风遍吹沃野。
用文艺唤醒乡土,用创意对抗陋习,改变的何止是一场婚礼?这是一场关于“何为幸福”的全民启蒙,更是一场找回初心的文明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