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上鱼游虾嬉?没错,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这片曾被盐碱困扰的土地上,鱼虾满塘、蟹舞稻海的画面却是寻常。
刚入秋的立岗镇兰丰村,稻田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毯。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英平又来田里转悠,不过,他是来看螃蟹的。“瞧,水草边上都是螃蟹爪印,它们活跃得很!”顺着吴英平手指的方向,只见稻田周围环绕宽沟深槽,这便是螃蟹的家了。“稻蟹立体种养,能解决盐碱麻烦,一亩田还增加不少收益呢!”吴英平说。
在盐碱地占一半的贺兰县,向“白色荒漠”要效益是当地人探索多年的课题。“我们试过灌水洗盐来种田,产量一般还费水;也曾一拥而上挖塘养鱼,受季节限制,效益不稳定。”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邱文杰告诉记者,多年反复蹚路,“以渔治碱”成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式。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集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贺兰县大片盐碱滩地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了稻蟹、藕蟹、稻虾的立体种养区。“仅占稻田面积5%左右的环沟,放8到10斤蟹苗,螃蟹搅动水体帮助土壤盐分溶解和排出,产生的粪便残饵可以替代有机肥还田,一地双收。”曾经的种稻大户吴英平,现在有了24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2600多亩外塘,养殖品种也从螃蟹扩大到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青蟹。“今年试验了稻田套养小龙虾,还不错,明年要扩规模。”他信心满满。
当“以渔治碱”越来越吃得开,鲤草鲢鳙等传统大宗鱼类稳居产销榜单的同时,虾蟹鲈鳜等高附加值的名优新品频繁亮相。
自打鲈鱼在贺兰县“安家”后,便有了“一棚双收、鱼鲜菜美”的佳话。走进宁夏瑞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温棚,新一茬黄瓜刚下架就上了运输车,一旁池子里的鲈鱼摇头摆尾游得乐哉。“一个鱼池30立方米水,可以养3000条鲈鱼,是传统养殖的10倍以上。”企业负责人迟宏伟告诉记者,多年来大棚种菜,也遇到了土壤板结、病虫害等烦恼。2021年,第一次听说“鱼菜共生”,他便和宁夏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合作,探索复合种养的模式。
“鱼粪和饲料残渣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养鱼尾水降解氨氮亚硝酸盐后循环再利用,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一座大棚效益翻两番!”尝到甜头的迟宏伟,今年新建了1200立方米水体的养殖池,规模扩大的同时,还给周边大棚蔬菜集中供肥料。
如今,贺兰县“西北适水产业第一县”的名号可谓响当当。“我们以西北地区2.3%的养殖水面生产了11.3%的水产品,适水产业养殖总产量6.35万吨。全县水产品亩均单产提高至1120公斤,是西北地区平均值的4.9倍以上。”邱文杰说,县里还建成了三家黄河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场,福瑞鲤、草鱼等大宗淡水鱼养殖良种率达85%以上,鳜鱼苗种运输成活率达99%。
渔业的好势头不仅在水里,也在岸上。前几日,在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2025和美乡村“村钓”全国邀请赛吸引了多地垂钓爱好者,大家领略乡村风光、品尝特色美食、购买农特产品。“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5万元,越来越多人端上了休闲渔业的‘新饭碗’。”邱文杰说。
(本报记者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