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颜值”变成“金色产值”

2025-08-19 10:28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绿色颜值”变成“金色产值”

2025年08月19日 10:28   来源:农民日报   

近年来,天津市宁河区锚定“生态立区”思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用高水平生态保护“养”出产业发展新活力,也收获了丰盈的回报:2023年捧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2024年更是一鸣惊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平台称号这两项国际生态保护领域的大奖。

近日,记者来到宁河,从晨光熹微到日影西斜,感受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湿地好生态,鸟兽新家园

天刚蒙蒙亮,七里海湿地的空气带着露水的清甜。气温27摄氏度,空气好得能“醉氧”。经监测,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有1万个,这块镶嵌在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明珠,是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同生共荣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嘿!快来瞧,又孵出一窝小燕鸥!”七里海湿地巡护员韩克武举着望远镜,声音里透着掩不住的欢喜,手指向碧波之上形似飞鸟的生态浮岛。这座今年4月才搭建好的“水上摇篮”,如今成了2000多只鸟儿安家落户、生儿育女的“宝地”。

眼前这个透着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来得可不容易。韩克武清楚记得,早些年因过度开发,让这片“京津绿肺”伤痕累累,珍禽难觅踪迹。转机在2017年,宁河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投入140多亿元真金白银,硬是啃下了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这块硬骨头。“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盛景,这才一点点重回大众视野。

鸟儿,是七里海最灵动的风景。作为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如今在这歇脚的候鸟,从过去的二三十万只,增长到50多万只。比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2016年还只见零星几只,如今每年迁徙季一来,动辄就是四五千只的庞大阵仗,占了全球种群近一半。

“数过啦,咱这儿记录的鸟有258种。”韩克武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5种,二级的有46种。连消失十几年的‘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都拖家带口回来‘落户’。”

鸟儿回来了,更稀罕的“老住户”也露面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数千年前就是七里海的“土著”。今年3月,58头麋鹿从江苏大丰“迁居”至此,让这里的麋鹿家族种群数量增至近百头,“鹿鸣呦呦”的诗意场景,穿越千年时光重现眼前。

守护这方绿水青山,成了宁河人刻在骨子里的自觉。湿地“天空地”一体化巡护系统,24小时运转,90多套设备、日均20多架次无人机,构建一张密不透风的“守护天网”。天津市生态保护类志愿服务组织在这里扎根,300多名骨干常年泡在湿地一线,身后更有超10万名注册志愿者默默付出——每4个宁河常住人口里,就有1个是生态志愿者。从高科技的“天眼”到万众一心的“人网”,涓涓细流,正汇成守护生态的磅礴江河。

钢花染新绿,转型路正宽

车子沿七里海大道行驶,几座高大的烟囱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迈进厂区,景象让人一愣:叠瀑泻入莲池,流水悠然穿过厂区,水禽在池边悠闲理毛,花草沿着道路蓬勃生长,一只巨大的钢铁“蝴蝶”雕塑在绿地间振翅欲飞——这哪像个钢厂,分明是个大花园。

要知道,这家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当年是用能、排污大户,周边乡亲们常年连窗户都不敢开。这些年,企业抱定“环保投入不封顶”的决心,3年投入超80亿元,彻底告别了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路。

“这钱,花得值当!”公司能源环保处处长王贺建站在智能管控中心大屏幕前,底气十足。如今,厂里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噌噌往下掉,钢渣这些废料全被循环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一年能少排70万吨二氧化碳。“现在咱可是响当当的环保A级企业,厂区还评上了国家AAA级工业旅游区嘞!”王贺建脸上满是自豪。

天钢的华丽转身,正是宁河推动整个区域能源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锚定“生态立区”,宁河在“加减法”中澎湃着绿色动能。能源结构“换新颜”,将新能源产业当作绿色转型的“火车头”,正泰制氢装备、远景风电主机、英利组件等47家链上企业纷纷落户。风电、渔光互补等45个新能源项目齐头并进,“风光发电”已获批3283.1兆瓦、并网1210.8兆瓦,开发体量稳稳坐在全市第二把交椅。产业循环“做加法”,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上精准发力。天钢不是孤例,全区年回收处理废钢铁80多万吨、废纸200多万吨,生物质掺烧超6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遍布城乡,让资源真正“转”起来、“活”起来。交通体系“降碳排”,“车、桩、路”协同发力,推广绿色出行。全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9000辆,公共充电桩超1200个,镇村实现“村村通”,公交新能源车占比高达84%。更“硬核”的是,30辆氢能重卡已“上岗”,奔驰在重点企业的运输线上。

稻香蟹儿肥,生态农业兴

午后微风不燥,成片的水稻随风摇曳,漾开一波波绿浪。养殖大户冯德志卷着裤腿,正弯腰仔细查看田里的情况。他笑着拨开茂密的稻秆:“喏,瞧瞧咱的‘生态合伙人’。”几只青背白肚的七里海香蟹,挥舞着大钳子,在稻荫下“横行霸道”,自在得很。

“过去单一种稻子,1亩地刨去成本,也就落个400元。单养河蟹?顶天能赚600元。”冯德志指着眼前和谐的共生系统,嗓门都亮了几分,“现在搞这‘稻蟹共生’,不用化肥农药,螃蟹在田里除虫、松土、肥田,长出来的大米、河蟹都是抢手的无公害产品,亩收益能提升至2000元。这河蟹啊,现在都能论个儿卖啦!”冯德志实实在在地摸着了生态农业的“金边边”。

这片田野的“点绿生金”,根基在七里海馈赠的洁净水源里。一旁的宁河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点出关键:“湿地保护修复好了,咱区里5条一级河道、12条二级河道的水质那是噌噌往上提,劣V类水体彻底清零了。靠着这好水,咱建成了全市最大的一片稻蟹混养基地。”

更让他脸上有光的是,“七里海香蟹”这块招牌越来越响,不仅荣登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农业区域品牌,还成为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里,天津唯一入选的“地标尖货”。

宁河让生态价值“生金”的路子,可不止田里这一条。当地摸索出“生态+”的发展妙招,把七里海的生态红利辐射到全区,串起了一二三产业,让“绿色颜值”变成“金色产值”。眼下,“生态+”的种子在宁河多点开花。“生态+文旅”,以“重走方舟路”为代表,吸引游人;“生态+赛事”,七里海半程马拉松跑出了名气;“生态+农业”,稻蟹混养成了金字招牌;“生态+科技”,低空经济展翅欲飞。这些新路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汩汩新动能。

驰而不息的耕耘,换来了农文体商旅深度融合的亮眼答卷。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建设如火如荼,木头窝村稻香小镇等20多处生态文旅点串珠成链。今年上半年,该区接待游客29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和427%。19场国家级赛事场场火爆,赛事期间,带动全区酒店入住率涨了40%,重点商超营业额飙升36.2%。天津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此落地生根,稻、猪、鱼、蟹、苗五大种业产业集群生机勃勃。2024年,“津沽七里海”品牌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大关……一幅幅绿富同兴、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在宁河大地上铺展。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