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见习记者 车雨萌
年过五旬的陈月燕6年前从浙江省杭州市区回到家乡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发展,现任径山村游客接待中心产品销售经理,谈及现在的生活,她直言“很惬意”,“村里看得见青山,望得到绿水,空气又好,收入还比之前高。”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浙江省,深入乡村、企业,探寻浙江如何把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底”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介绍,2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9万亿元,以占全国1.1%的土地、3.4%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
守护绿水青山夯实“生态家底”
盛夏时节,群山环抱的径山村绿意浓浓。
径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俞荣华介绍,径山村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有毛竹林1.1万余亩,茶园3100余亩,先后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国家级绿色村庄”等荣誉。
“近些年径山村曾做过相关调查,发现村子里有578类野生动植物,比如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腐生草本植物球果假沙晶兰等。”俞荣华颇为自豪地介绍。
20多年前,径山村还是一个生态遭到破坏的贫困村。当时石矿生产作业场地虽然只有2亩多,但就地取材对100多亩山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采石矿影响周围的山和水,生态圈也被破坏。”陈月燕家与石矿开采场地相隔不远,经常听到“砰砰”的声音,这让她“胆战心惊”。
2000年,村委提出创建杭州市级生态村,关闭石矿,封山育林。俞荣华2003年来到径山村工作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万元。
径山村与径山万寿禅寺相距约10公里。因寺而兴的“径山茶”也成为径山村的发展依托。俞荣华介绍,径山村做足人居减排、农旅降碳、森林增汇三篇文章,发展低碳径山茶产业。近几年围绕打造“禅茶第一村”的目标,做好“禅”和“茶”两篇文章,让村庄富有禅意,“茶”元素处处可见,村民人均年收入6.1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0多万元。
径山村的蝶变,是浙江夯实“生态家底”的缩影。麻胜聪介绍,20年来,全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
因地制宜创造“美丽经济”
8月10日上午11点多,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辉埠镇路里坑村村民陈美芳从面包炉里端出一盘烤好的云朵面包。在今年正月初二正式开炉之前,这个面包炉曾是一座废弃的石灰窑。
路里坑村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衢山脚下,曾是远近闻名的石灰产业村。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志亮介绍,2000年,村里关停石灰窑,随后进行矿区生态修复,“以前这里灰蒙蒙的,现在植被很茂盛。”2023年,村里盘活闲置资源,通过微改造变成新业态,废弃的石灰窑加上烤炉成为“面包窑”,快倒塌的羊棚改造棚顶变成了羊棚咖啡馆……
陈美芳曾在外地开办养老院,看到村里环境变美了,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便决定回村发展。她的“面包窑”旁边,是由另一座荒废石灰窑改建而成的“窑书房”,也于今年春节假期正式开业。
刘志亮介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路里坑村形成集旅游康养、文化服务、鲜辣美食于一体的“三衢道中农文旅共富综合体项目”。2024年以来,各业态共吸引游客15余万人次,带动150余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促进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在浙江各地,“美丽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春华介绍,浙江不断创新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努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吸引人才让乡村成为美好生活新场景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石碑处,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5年多来,大余村以余村为中心,加快实现3个乡镇24个村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新经济、新产业、新青年“三新”汇聚,加快走出一条以青年入乡发展为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新路径。
安吉余村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余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汪玉成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他再熟悉不过。2019年,村里年轻人回村发展的很少。“当时村里没有新业态,主要是1.0版本的农家乐,年轻人不喜欢。”汪玉成说,后来村里通过合伙人招募等方式打造了小酒馆、咖啡店、骑行社等,本村的年轻人看到村里“有了新的玩法”,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加上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便开始回归本村发展。
汪玉成曾做过相关统计,2023年年底,村里216名“85后”中有186名回村发展。去年余村村集体收入2205万元,经营性收入1131万元,人均年收入7.4万。
从闭塞落后的小乡村到现在全村近三分之一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我们靠的就是‘绿水青山’变成的‘金饭碗’。”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说,目前全村100多家业态80%都是本村青年人在经营。
陈孝形常跟年轻人说,在乡村生活,就是图个安稳自在,图个心里踏实。大家在这儿感受宁静和温暖,把乡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告别城市里长时间通勤的紧张生活,现在陈月燕骑着共享电瓶车几分钟就能到家,“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她也真正体会到苏轼“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的意境,“径山村20多年的发展变化,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生态环境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