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85.7%

2025-08-06 10:15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来之不易的85.7%

2025年08月06日 10:15   来源:农民日报   

清晨6点,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他拉皋镇王杖子村的田间地头已飘起此起彼伏的谈笑声。52岁的村民王桂英弯腰拨开蜜薯藤蔓,指尖触到土下圆润的块茎时,脸上漾开笑意:“你看这蜜薯长得多壮实!去年我家30亩地全流转给联合党委的合作社,自己在村里打工管技术,一年下来仅工资就有3万多元,加上分红,比过去单干多挣了两倍不止!”

此类实践,如今在双塔区农村遍地开花。作为朝阳市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双塔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产业为引擎,以人才为支撑,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全区49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占比达85.7%,其中14个村收入达20万元以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强组织——
建强产业联合党委,推动跨村联建抱团发展,构建“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双塔区始终将党建作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构建“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区域联动新模式,打破行政壁垒和资源分散瓶颈。深入挖掘49个行政村的资源禀赋,根据产业特色与地域关联,持续建强5个产业联合党委,形成“整合资源抱团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两种特色发展路径,让党组织成为串联资源、凝聚合力的“主心骨”。

以他拉皋镇王杖子蜜薯产业联合党委为例,其创新实践的“村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颇具代表性。该模式通过党组织牵头,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实现近5000亩土地的规模化流转,集中发展蜜薯种植产业。同时,联合党委对接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市场渠道,合作社负责日常生产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务工形式参与其中。这一链条不仅推动蜜薯系列产品年产值突破500万元,还为当地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年均增收2万至4万元,真正实现了“党建强”与“产业兴”的同频共振。

产业联合党委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过去村级党组织“单打独斗”的困境。通过跨村域资源整合,原本分散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被重新优化配置,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无论是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还是乡村旅游,都能依托党组织的组织力,实现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发展的跨越,为集体经济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兴产业——
聚焦项目建设,厚植发展优势,激活产业动能,构建特色产业引擎驱动集体经济升级的良性循环

产业是集体经济的“生命线”。双塔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搭建招商平台、整合产业资源,不断厚植产业发展优势,让特色产业成为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的强力引擎。

在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期间,双塔区同步举办第二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招商推介暨文旅产业专题招商会,这一举措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此次招商会创新采用“政府主导、村党组织书记现场推介、商协会与金融机构协同助力”的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乡村资源。双塔区借此契机推出10个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项目,总投资计划达6.73亿元,涵盖乡村振兴示范带大凌河生态产业园建设、桃花吐镇桃花山风景区创建国家AAA级景区、孙家湾镇大枣小镇等项目,既立足农业基础,又延伸至文旅融合。

招商会的成果显著,双塔区现场与9家企业达成意向投资额6300万元的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协议。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资金与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市场渠道,推动传统农业向“生产+加工+文旅”的复合型产业转型。例如,大凌河生态产业园项目将整合沿岸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预计建成后可带动周边3个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实现产业增值与集体增效的双重突破。

聚贤才——
政策激励引才,平台搭建育才,优化服务留才,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动能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双塔区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本土培育,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政策激励方面,双塔区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六个一”引育机制,出台《双塔区人才政策实施细则》,对农事企业引进的乡村振兴人才、“千名专家进园区”优秀团队等给予补贴,累计为农业人才团队兑现奖补超百万元,减轻人才创业成本。

在平台搭建上,产业联合党委成为聚才“强磁场”。全区推进9个“千名专家进园区”项目,吸引86位专家入驻,联动18家农事企业开展人才赋能行动。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团3支、区级农业服务队伍50人全年下乡指导;朝阳黑土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年均派出70余批次、200余人次技术团队,不仅攻克种植养殖技术难题,更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双塔区同步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依托乡村振兴学堂在哨口村、下洼村开展培训20余场,覆盖1700人次;为20名农业骨干颁发“乡村振兴特聘专家”证书,组建5个技术指导团队开展30余场培训,成功培育200余名高素质农民。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促创新——
完善政策保障与利益联结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健全的机制是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双塔区通过制度设计与模式创新,构建起“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为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层面,双塔区出台《加强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10项具体工作举措和8个保障机制,从目标设定、责任分工到考核监督,形成闭环管理体系。方案不仅提出“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20万元”的量化指标,还针对性解决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等实际问题,让基层在推进工作时有章可循、有策可依。

在资源整合方面,“1+4+N”组团式帮扶工作机制成效显著。该机制以驻村第一书记为核心,联合4个职能部门骨干力量,联动N个社会资源主体,形成“多位一体”的帮扶体系。通过细化驻村第一书记“组团式”服务帮扶清单,梳理出80条服务内容、46个可协调部门,进一步打破了部门壁垒,让教育、医疗、金融、电商等资源精准下沉到村,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利益联结机制更是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双塔区全面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49个村纷纷成立合作社。如今,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带动每村土地流转超200亩,并探索出“保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户既有土地流转的保底收入,又能根据合作社盈利情况获得分红,还可通过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过去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当了股东,旱涝保收还有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是许多村民的共同感受。双塔区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富民与强村同步发展,让农民实实在在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