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甘甜 通讯员 秦渭平 吕佳
7月31日一大早,“90后”刘荣来到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村委会,为编写村志搜集准备材料。
刘荣是天留村人,大学毕业后在西安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4月,她辞职回到家乡担任“乡村职业经理人”,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和活力。
天留村位于秦岭北麓,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88户1066人。2015年以前,天留村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缺乏产业基础、发展思路,村民靠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如今,村子有富民产业、多了许多基础设施。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村民分红20.96万元。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从小山村到明星村,蝶变如何实现?
据考证,天留村建村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村内建筑古朴,有老树、有古民居。该村已入选陕西省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临渭区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天留村被列为保护性开发对象。这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汤晓林看到了发展契机:“我们村自然禀赋好,村党支部一直想发展乡村旅游,但因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工程的实施正好可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村容村貌。”
汤晓林没有料到,这个想法却在村上“炸了锅”。“改造工程会不会毁了老屋”“会不会面临新的问题”……村民们议论纷纷。
“不是简单拆了盖,是在保留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面对设计师提出的改造方案,村民仍半信半疑。关键时刻,村党支部成员耐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争取大家的支持。
保护性开发的序幕就此拉开。工匠保留了传统民居的木梁结构,为房屋粉刷白墙,在屋顶铺满青色瓦片。屋檐下、窗棂上随处可见精致雕刻的纹样。
改变的不仅是颜值。天留村还铺设了4.8公里长的综合管网,建成并运营2个日处理能力200立方米的生态厌氧污水处理厂,污水治理率提升至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宽敞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房屋墙面的壁画栩栩如生,绿树掩映下青瓦白墙的小楼房非常雅致……保护性开发使天留村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大变样,让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迈入快车道。
2017年,天留村成立了渭南市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党建+旅游+农户”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模式。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标。
新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利用村里闲置的小学校舍,天留村建成天留小院,由餐饮公司承包经营农家乐,吸纳10余名村民务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的租金收益。
露营、民宿、乡村咖啡、云端火锅、田野采摘……天留村同文旅公司合作,流转500亩土地,打造乡村旅游多元业态。
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天留村推行“村企联建”模式,引入“乐野见山营地”项目。村上全程负责前期的土地流转、项目用地审批等手续办理,加速项目落地。
“每天干活能挣100元,流转土地后每年还有租金收入。”从营地建设到对外开放,村民阚红亮一直在营地务工,“村企联建”模式让他的生活更好了。
旅游人数从2015年不足万人到2024年的30万人;近年来,村集体实现旅游增收600余万元……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天留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一桶桶矿泉水排列整齐,工人们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灌装、喷码、贴标、包装、搬运等作业……7月30日,天留村车轱辘山泉水厂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
2019年,天留村依托村里的山泉水资源,建成天留村车轱辘山泉水厂,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吸纳农户入股。
“目前,水厂有3条生产线,4种规格的山泉水畅销市内外。”天留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丽花介绍,水厂新的生产线6月已投入使用,产能是以前的6倍,将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