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田里巧种“草”

2025-07-14 15:03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冬闲田里巧种“草”

2025年07月14日 15:03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倩倩

盛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科尔沁沙地上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人多高的冬黑麦在风中摇曳,顶端的麦穗已经结出了饱满的籽实,正待收获。其实,这种风吹麦浪的景象在北方的冷凉区并不常见,冬黑麦为啥在这里“站住了脚”?记者来到开鲁县的沙地上寻找答案。

冬黑麦,既可做粮食,也是优质饲料,具有叶量大、茎秆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特点。“我们这里是农牧交错区,9月下旬种上冬黑麦,来年的5月底至6月初进入抽穗期、开花期,就能收割晒制干草了,既多收一季牧草,也不耽误下一茬种其他作物。”在林辉草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林辉草业”)的田地里,一场科尔沁沙地“冬黑麦+”种植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正在进行。

自202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开展科尔沁沙地“冬黑麦+”复种轮作模式的研究与示范。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团队在北方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及东北冷凉区,以“冬黑麦+”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年两收。作为饲草,冬黑麦的种植不仅为解决春季牛、羊等畜牧业饲草短缺问题提供了思路,也降低了春季沙地表土风蚀的损失,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的作用。

好种省心,田间管理轻松

“冬黑麦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够适应粗放式的田间管理。它能够和杂草竞争生长,在做饲草生产的时候,几乎不用进行除草作业。”在观摩会现场,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显国正在向参会代表讲解冬黑麦的田间管理方式,“它通常在秋季较晚的时候播种,利用冬闲时节,错峰灌溉,也缓解了劳力分配的压力。”

王显国介绍,冬黑麦要种得好,首先要解决安全越冬的问题。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研究团队在科尔沁左翼中旗、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吉林长春市九台区等北纬44度到北纬38度之间的区域,累计进行了近40个试验点的测试。“最终证明,具有俄罗斯‘血统’的冬黑麦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寒性,种植管理措施得当,就能够在零下25℃~27℃的条件下稳定越冬,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甚至能经受住零下30℃低温。”

“从2022年开始种植冬黑麦,不仅不用除草,而且耐旱、耐涝。”林辉草业总经理刘林介绍,“我们都是粗放式管理,有一些地块今年在灌溉的时候没有被水浇到,现在虽然长得不高,但也能结出籽粒。”他指着鱼塘旁边的一块地告诉记者:“这里常年土壤较湿润,前年下了大雪,去年春季又被融化的雪水淹了,当时我们都不抱希望,觉得还得重新种,但没想到等水排完,只过了几天时间,它又返青了。”

根据冬黑麦耐寒的特性,研究团队正在逐渐尝试着把冬黑麦的播种期再延后。“这185亩都是去年11月8日才播种的,11月10日浇完水,种子开始萌动,胚根伸长0.5~1厘米后不再生长,以‘萌芽’状态安全度过了去年冬天零下24℃的低温天气,早春出苗整齐,到现在长势都很好。”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学院退休教授张玉霞说,“今年在林辉草业的种植基地尝试了这种‘芽越冬’的种植方式,到了春季,我们发现不仅出苗齐,而且分蘖也多。”

“芽越冬”种植延后播期有什么好处?张玉霞回答:“考虑到有些地块种植作物的收获时期较晚,比如有些玉米10月份收获,种向日葵的地块也要留出收获后在秆头晾的时间。冬黑麦的播期延后了,这些地块也都可以种了,能够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年两茬,迈向增收路

通辽市被誉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和“内蒙古粮仓”,是国家农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是公认的肉牛黄金养殖带。在此农牧交错地带,“冬黑麦+”复种轮作模式十分适合推广。

“冬黑麦通常收获饲草,也可以做绿肥,还能留到最后收获种子。种植户可以根据种植利用目的和后茬作物种植情况,自行调整收获时间。”张玉霞说,冬黑麦收获后,种植接茬作物的选择空间很大。研究团队目前已经进行了“冬黑麦+青贮玉米”“冬黑麦+饲用燕麦”“冬黑麦+向日葵”“冬黑麦+高粱”“冬黑麦+大豆”等草粮轮作和冬黑麦绿肥还田试验。结果表明,冬黑麦作为优良饲草与其他作物轮作,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用作绿肥改良土壤质量。

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饲草料的供给。“以前每年秋季作物收获后,土地便闲置了。现在利用冬闲田种上冬黑麦,第二年收获后还能接茬种植其他农作物,等于多收了一季饲草,缓解了当地春季饲草料紧张的问题。”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国告诉记者,这种复种轮作模式能够实现一年两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今年5月24日收割的饲草,和A型燕麦的特级干草质量基本接近,蛋白质含量达到16%,即便按今年的低价来算,每吨也能卖到1600元左右。割完冬黑麦就种上了青贮玉米,现在长势非常好。”刘林说,按照以往的经验,待秋季玉米收获时,预计每亩地能收3吨,按每吨500元来算,也能卖到1500元的价格。

刘林告诉记者,在他们的田里,有些收完冬黑麦的地块会种上大豆或向日葵。“种向日葵,平均每亩地能产出360斤,去年每斤卖了6.8元,加上冬黑麦饲草的收益,每亩净收入1448元。若是种大豆,产量也不低,去年亩产就达到了430斤。”

沙地披绿装,生态改良显身手

科尔沁沙地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疏林草原,由于气候变化、过垦过牧,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域内面积有5491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61.9%,境内沙化土地点多面广,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

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2000年以来治理规模不断扩大,治理效果显著。多年来,通辽市坚持弘扬“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深入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通辽的春季风沙特别大,之前农户地里铺设的滴灌带都被风吹起来,挂到了树上。春季土地翻耕时,多能看到黄沙扬起、漫天尘土的场景。”张玉霞介绍,冬黑麦具备根系发达、返青早且草层致密等优良特征,在冬闲田种上冬黑麦,冬春时节科尔沁沙地农田的地表覆盖程度提高了,能够缓解北方冬春两季因干燥多风而引起的土壤风蚀和沙尘天气。“团队连续四年在我们基地进行春季风蚀量监测试验,与玉米和辣椒留茬田相比,冬黑麦覆盖可降低表土风蚀量85%以上。”林辉草业技术总监王国君补充。

为了进一步提升冬黑麦草品质、产量及越冬率,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从全国畜牧总站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和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引进冬黑麦种质资源。“历经数年,我们培育出了‘通草1号黑麦’‘通草2号黑麦’和‘通草3号黑麦’这三个品种。目前‘通草1号黑麦’‘通草2号黑麦’已经通过田间现场鉴定,进入品种审定阶段,‘通草3号黑麦’也将参加2026年内蒙古自治区组织的牧草品种试验。”王振国说,冬黑麦品种的选育工作也为下一步种植技术模式推广奠定了基础。

“农业和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技术助推,在王显国的带领下,团队建立的‘冬黑麦+’复种轮作模式在通辽市边研究,边推广,边科普,边产生效益,使农村牧区的相关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让广大农村牧区从业者得到了实惠,同时这一模式也成为了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典范。”通辽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邬君明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做好“冬黑麦+”复种轮作模式的科普和推广,号召更多相关国企、合作社参与其中,让技术落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动力,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