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讲堂搬上车 “插秧专列”更惠农

2025-05-13 10:19 来源:农民日报

5月7日15时34分,K5161次“插秧专列”满载着600余名“插秧客”缓缓驶出黑龙江省绥化火车站,开往广袤的三江平原。来自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乘客孙先生告诉记者:“连着6年插秧季,我都去三江平原打工。现在坐‘插秧专列’可舒服,车厢里比以前干净多了,工作人员服务也周到,警察还给讲法律知识,坐火车去务工心里踏实。”

据了解,这样的“插秧专列”,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已连续开行26年。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绥化、海伦、庆安等地“插秧客”前往三江平原插秧,2000年起,为服务“插秧客”出行便利,避免中转倒车,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开行至抚远方向的“插秧专列”,累计运送“插秧客”190多万人次,成为当地农民的“淘金车”和“致富车”。

已为“插秧专列”连续服务26年的绥化站客运值班员赵业胜见证了“插秧客”的变化:“以前农民都靠插秧挣钱解决家里难题。现在日子好了,农业机械化也普及了,‘插秧客’也逐步向年轻化、技术化转变,以往的绿军装、尼龙袋不见了,现在更多的是牛仔服、行李箱,看着和游客没区别。”

今年,为更好服务“插秧客”出行,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根据客流变化,灵活增开列车、加挂车厢,确保运能充足。不仅如此,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还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农业企业,推出“务工+技能培训+就业对接”等增值服务,邀请专家、学者上车,开设“普法讲堂”“列车招聘会”等活动。针对黑龙江省内越发普及的机械化插秧,邀请绥化市北林区农机总站培训组副组长赵汉生、高级工程师庄兵上车讲解农机操作和维修知识,帮助“插秧客”提升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K5161次列车长高汉伟说:“我们提前对接了沿线农场,收集用工种类、农场信息、联系方式等,制作成用工信息表张贴在车上,搭建起雇主与‘插秧客’的沟通桥梁。”担当“插秧专列”乘务工作的齐齐哈尔客运段提前装饰农家主题车厢,根据活动内容开设普法车厢、惠农车厢,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处普法宣传小分队还为“插秧客”开展反诈宣传活动,让“插秧专列”更惠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农机讲堂搬上车 “插秧专列”更惠农

2025年05月13日 10:19   来源:农民日报   张学鹏 韩武成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松妍

5月7日15时34分,K5161次“插秧专列”满载着600余名“插秧客”缓缓驶出黑龙江省绥化火车站,开往广袤的三江平原。来自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乘客孙先生告诉记者:“连着6年插秧季,我都去三江平原打工。现在坐‘插秧专列’可舒服,车厢里比以前干净多了,工作人员服务也周到,警察还给讲法律知识,坐火车去务工心里踏实。”

据了解,这样的“插秧专列”,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已连续开行26年。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绥化、海伦、庆安等地“插秧客”前往三江平原插秧,2000年起,为服务“插秧客”出行便利,避免中转倒车,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开行至抚远方向的“插秧专列”,累计运送“插秧客”190多万人次,成为当地农民的“淘金车”和“致富车”。

已为“插秧专列”连续服务26年的绥化站客运值班员赵业胜见证了“插秧客”的变化:“以前农民都靠插秧挣钱解决家里难题。现在日子好了,农业机械化也普及了,‘插秧客’也逐步向年轻化、技术化转变,以往的绿军装、尼龙袋不见了,现在更多的是牛仔服、行李箱,看着和游客没区别。”

今年,为更好服务“插秧客”出行,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根据客流变化,灵活增开列车、加挂车厢,确保运能充足。不仅如此,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还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农业企业,推出“务工+技能培训+就业对接”等增值服务,邀请专家、学者上车,开设“普法讲堂”“列车招聘会”等活动。针对黑龙江省内越发普及的机械化插秧,邀请绥化市北林区农机总站培训组副组长赵汉生、高级工程师庄兵上车讲解农机操作和维修知识,帮助“插秧客”提升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K5161次列车长高汉伟说:“我们提前对接了沿线农场,收集用工种类、农场信息、联系方式等,制作成用工信息表张贴在车上,搭建起雇主与‘插秧客’的沟通桥梁。”担当“插秧专列”乘务工作的齐齐哈尔客运段提前装饰农家主题车厢,根据活动内容开设普法车厢、惠农车厢,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处普法宣传小分队还为“插秧客”开展反诈宣传活动,让“插秧专列”更惠农。


(责任编辑:梁木)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