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濉溪县的广袤田野上,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瓜甜瓜生物育种科研团队不断书写着种业振兴的光辉篇章。但科研的道路并不总是一片坦途,2014年,蔬菜学博士毕业的张慧君到淮北师范大学任教。当看到濉溪县四铺镇瓜农因品种抗性差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了解到国内部分甜瓜育种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张慧君毅然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起初,他带着新培育的抗病西瓜、甜瓜品种走进乡村,不仅为瓜农提供免费种苗,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为新品种后续的研发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张慧君团队历时十年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培育多个西瓜、甜瓜新品种。时至今日,培育的新品种终于在瓜农的辛勤耕耘下结出硕果,走向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让全球消费者都能品尝我国西瓜、甜瓜的甜蜜。”张慧君这个朴实的愿景,正通过实验室到田间的十年坚守,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张慧君团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余期,培育出30余名“土专家”,8000名农民从中受益。
现如今,在濉溪县五铺农场500亩试验田里,“淮师3号”西瓜在高温天仍保持着亩产4000公斤的佳绩。这一成就得益于“抗逆育种+智慧种植”模式以及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调控大棚微环境。
在淮北师范大学的支持下,张慧君组建7人科研团队,建成千份种质资源的数据库,率先获得5份薄皮甜瓜全雌性自交系骨干亲本。团队还将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结合,把新品种选育周期从6年缩短至2年。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的系列西瓜,在甘肃武威等干旱地区实现亩产增收超万元。团队现建有安徽、云南、海南、甘肃等不同生态类型的育种基地,培育的优良西瓜、甜瓜新品种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示范推广,截至2024年,新品种的全国种植面积已达80余万亩,产值超40亿元,带动千余人就业。创新成果已成为安徽农业科技创新的亮丽名片。
在此之前,张慧君团队还曾先后荣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银奖,获中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省部级奖4项。张慧君更是受聘为安徽省蔬菜体系岗位科学家、安徽省新型职业培训名师,同时还获得了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基金、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基金,并参与安徽省科技特派团等项目。张慧君表示,取得这样丰硕的科研成果离不开淮北师范大学的鼓励和支持。在学校积极筹备和建设下,目前由张慧君团队主持的安徽省西瓜甜瓜生物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已成为安徽种业创新的重要孵化器之一。
如今,这位“江淮杰出英才”正带领团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站在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的规划前,张慧君科研团队已有清晰的路线图:努力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争取5年培育10个突破性品种,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更甜、更抗、更耐储”的育种目标。借助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品种标准互认,为助力安徽从种业大省向强省跨越贡献力量。
“我希望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平台,继续开展瓜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力量。”着眼未来,张慧君坦言自己还将立足安徽,开拓创新,专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基础产业升级改造,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本报记者 吴 昊 通讯员 闻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