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部气温骤降 对春耕春管影响几何?如何应对?

2025-03-28 10:26 来源:央视新闻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寒潮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有大风降温天气,北方部分地区有沙尘,中央气象台27日发布寒潮、大风、沙尘暴、强对流天气预警。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3500多万亩,陕西、山西小麦进入拔节期,东北地区也进入备耕的大忙时节。

此轮寒潮天气对春耕春管影响几何,一起来看看。

强对流天气来袭

多地启动应急预案

26日开始,江西迎来强降温和强对流天气,江西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大风)四级应急响应,多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农户做好相关防范、应对措施。

眼下,江西的900多万亩油菜已进入结荚期的关键阶段,强对流天气到来前,多地就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应对。在吉安市泰和县,农技人员分成23个小组赶往各村,做好油菜田间管理。

泰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彭忠亮:一旦积水,油菜根系容易缺氧、腐烂,所以要及时做好清沟排水。另外,要提前喷施一些多菌灵,防止病害蔓延。

昨晚,九江市武宁县出现雷电、狂风、暴雨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清江乡的部分民房和农作物大棚受损严重。

记者从江西省气象部门了解到,本轮强降温和强对流天气过程将持续到28日,其间,天气变化剧烈、大风、冰雹致灾风险大,全省的最低气温将降至7~9℃,部分地区会出现8到10级的大风,相关部门要加强巡查,注意防范。

提防倒春寒

减少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当前正值各地春耕备耕之时,大幅的升温和降温交替出现,对春耕春管影响如何?来看专家分析。

今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3℃,较常年同期偏低0.3℃。3月以来,特别是上周我国中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升幅较大。专家表示,2到3月的早春属于冷暖交替季节,天气忽冷忽热、气温波动是常态,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预计未来一周,受寒潮影响,中东部有大幅度降温,由于前期气温显著偏高,降温对大部分地区冬小麦、油菜总体影响较小。

·陕西中部、山西南部部分进入拔节期小麦有轻至中度霜冻风险;

·陕西南部、重庆北部、云南东北部、湖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油菜有轻度冻害风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布春:未来降温的过程,到了4月份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气温是否进一步下降导致倒春寒的一些情况,落实好防灾减灾的措施,减少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中东部气温骤降 对春耕春管影响几何?如何应对?

2025年03月28日 10:26   来源:央视新闻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寒潮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有大风降温天气,北方部分地区有沙尘,中央气象台27日发布寒潮、大风、沙尘暴、强对流天气预警。目前,全国已春播粮食3500多万亩,陕西、山西小麦进入拔节期,东北地区也进入备耕的大忙时节。

此轮寒潮天气对春耕春管影响几何,一起来看看。

强对流天气来袭

多地启动应急预案

26日开始,江西迎来强降温和强对流天气,江西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大风)四级应急响应,多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导农户做好相关防范、应对措施。

眼下,江西的900多万亩油菜已进入结荚期的关键阶段,强对流天气到来前,多地就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应对。在吉安市泰和县,农技人员分成23个小组赶往各村,做好油菜田间管理。

泰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彭忠亮:一旦积水,油菜根系容易缺氧、腐烂,所以要及时做好清沟排水。另外,要提前喷施一些多菌灵,防止病害蔓延。

昨晚,九江市武宁县出现雷电、狂风、暴雨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清江乡的部分民房和农作物大棚受损严重。

记者从江西省气象部门了解到,本轮强降温和强对流天气过程将持续到28日,其间,天气变化剧烈、大风、冰雹致灾风险大,全省的最低气温将降至7~9℃,部分地区会出现8到10级的大风,相关部门要加强巡查,注意防范。

提防倒春寒

减少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当前正值各地春耕备耕之时,大幅的升温和降温交替出现,对春耕春管影响如何?来看专家分析。

今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3℃,较常年同期偏低0.3℃。3月以来,特别是上周我国中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升幅较大。专家表示,2到3月的早春属于冷暖交替季节,天气忽冷忽热、气温波动是常态,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预计未来一周,受寒潮影响,中东部有大幅度降温,由于前期气温显著偏高,降温对大部分地区冬小麦、油菜总体影响较小。

·陕西中部、山西南部部分进入拔节期小麦有轻至中度霜冻风险;

·陕西南部、重庆北部、云南东北部、湖北西北部高海拔地区油菜有轻度冻害风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布春:未来降温的过程,到了4月份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气温是否进一步下降导致倒春寒的一些情况,落实好防灾减灾的措施,减少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