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 (记者 梁木) “产业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秀在采访一开始,就对记者说出这句话。22年间扎根大别山,带动湖北、安徽、河南3个省15个县的群众一起养羊,这位大别山“牧羊女”成为鲜羊肉产业“领头羊”。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刘锦秀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讲述“新农人”用“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乡村“新产业”的故事。

图为刘锦秀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受访者供图
产业化发展不能缺少新质生产力
刘锦秀认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确少新质生产力。我们的羊现在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应用。”
刘锦秀举例介绍,在养殖环节,首先要做好良种繁育,避免种羊近亲繁殖,过去是靠手工记录,监测羊的受孕等信息,现在配套了电子芯片,同时还可以将喂食、投料等信息数据上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屠宰加工环节,目前机器也已经替代了大部分人工,“特别是我们的羊肉串,最高峰时,一天可以生产18万根羊肉串,”刘锦秀说到,“羊肉串是有标准的,两肥三瘦,一根20克。这种要求即便是标准化的人工也很难做到,我们都是采用穿串机和切片机,这样才能做到标准化和规模化,产品的品质和规模才能起得来。”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刘锦秀介绍,目前一个更加智能的工厂方案已经成形,从一只羊进场开始,屠宰、排酸、分割、称重等环节全部是自动化操作;一个更加数字化的“云养羊”基地正在建设,从消费者认养一只羊开始,羊每日的运动和进食情况都可以通过电子芯片直接传到消费者手机上。
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强而大”的新产业
乡村如何找准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刘锦秀认为,乡村产业还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看看市场需要什么,看看乡村拥有什么,两相契合的前提下实现互补。
刘锦秀回忆起“锦绣羊”的品牌化之路:“最开始我们主打的是‘黑山羊’,因为黑山羊带着地标特色,有着大别山特色IP。但后来发现,都是大别山的黑山羊,哪一家更好吃?于是我们开始做‘锦绣羊’的品牌。‘锦绣羊’下面再细分品种,有黑山羊、草原羊等等。”从品种蜕变到品牌,品牌再覆盖多个品种,刘锦秀认为,以消费者需求的商品结构来做划分是最稳健的。

图为大别山罗田黑山羊。 受访者供图
对于“锦绣羊”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刘锦秀坦言,原来卖冻品并不具备优势,但黑山羊的鲜羊肉品质有自身优势,湖北又有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便于及时将鲜肉产品送至全国各地。
落点于乡村产业,刘锦秀认为,不仅要找到方向,还要用心打磨。“我认为做乡村产业,要做强再做大,而不是做大再做强。”刘锦秀表示,找到特色优势后先“强”起来,“不管是一棵菜、一只羊、一颗蛋,让每一个客户都记住我的产品。产地、产品、品牌都被记住后,再逐步适度走向产业化。”
新农人的七个三年 从“自己养”到“供应链”
22年至今,罗田县黑山羊养殖形成了“养殖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带动15个县养殖黑山羊约20万只,生产的鲜羊肉产品销往全国21个省市,与盒马签订全国鲜羊肉战略合作供应,并完善自己的冷链物流渠道。“农产品时效性很重要。生鲜鲜度,效率与安全并重。”刘锦秀说到。
与羊相伴22年,刘锦秀用7个“三年”来总结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第一个“三年”,是她自己确定品种,自己摸索着养羊;第二个“三年”,她开始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羊;第三个“三年”,大别山罗田县的黑山羊开始探索如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接下来分别是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三个“三年”;到第七个“三年”,才开始打造垂直产业链。“从育种,到标准化养殖,再到可复制的规模化养殖,这三步不能一次性跨越。”
“农业需要奔着长期主义去做。如果想着三年五年就做到多大,在农业中是做不成的。”刘锦秀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