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2025-03-05 10:42 来源:农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在活力。”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发力,旨在进一步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技”等瓶颈制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生产生活资料,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要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是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通过细致工作确保延包政策扎实落实到位,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不能推倒重来、打乱重分,也不能借机违法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处理好土地承包的各类矛盾纠纷,规范经营权有序流转,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管好用好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持续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探索盘活利用农民住房的多种形式,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和宅基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要完善集体资产运营监管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改革成果持续惠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拓宽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统筹资金办好农业农村领域大事要事,真金白银支持乡村振兴。要发挥财政投入主导引领作用。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和执行到位。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加强存量资金优化,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强化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惩处力度。要提高金融服务绩效质量。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有效解决定损难、赔付难等突出问题。

  强化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补充和优化乡村人才资源配置,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要完善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加强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措施,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让这些人才能够留在农村干事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确保进城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自愿有偿退出办法。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文件部署,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强化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高原)
2025两会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2025年03月05日 10:42   来源:农民日报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吴晓佳 运启超 徐文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在活力。”近年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发力,旨在进一步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技”等瓶颈制约,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生产生活资料,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要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是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通过细致工作确保延包政策扎实落实到位,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不能推倒重来、打乱重分,也不能借机违法调整或收回农户承包地。处理好土地承包的各类矛盾纠纷,规范经营权有序流转,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管好用好农村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持续开展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探索盘活利用农民住房的多种形式,严禁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和宅基地。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要完善集体资产运营监管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改革成果持续惠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拓宽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统筹资金办好农业农村领域大事要事,真金白银支持乡村振兴。要发挥财政投入主导引领作用。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和执行到位。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加强存量资金优化,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强化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惩处力度。要提高金融服务绩效质量。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有效解决定损难、赔付难等突出问题。

  强化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补充和优化乡村人才资源配置,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要完善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加强涉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措施,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让这些人才能够留在农村干事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确保进城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自愿有偿退出办法。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文件部署,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强化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责任编辑:高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