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ce.cn/tuopin/news/202502/07/W020250207370433697415.jpg)
邵阳县塘渡口镇塘坪村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http://i.ce.cn/tuopin/news/202502/07/W020250207370433752199.jpg)
桂东县沤江镇上东村水源洞自然村油茶林,村民在使用割草机除草。邓仁湘 摄(湖南图片库)
![](http://i.ce.cn/tuopin/news/202502/07/W020250207370433982272.jpg)
常宁市烟洲镇石岭村茂顺农场,农民在晾晒油茶果。周秀鱼春 摄(湖南图片库)
![](http://i.ce.cn/tuopin/news/202502/07/W020250207370434046015.jpg)
衡东县高湖镇,村民在采摘油茶果。曹正平 摄(湖南图片库)(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多了6万。”春节前夕,衡南县普贤村油茶种植户盛建明确认了一次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心情雀跃起来。
“开始心里真没底。”盛建明轻轻拍着胸口。他在2018年种下的120亩油茶苗,经历了2021年罕见高温天气、2022年特重夏秋连旱、2023年春旱,2024年终于初产挂果,却接连遭遇年初冰冻、年中暴雨、下半年插花型干旱。“自古种油茶就‘看天吃饭’,我哪能不提心吊胆?”
结果却比期盼好得多。2024年底,120亩油茶林初产就采收油茶果约1.5万公斤,卖果、卖油,盛建明累计进账6万元。现在,他心里有了底,2至3年后油茶林才进入丰产期,那时产量将数倍增长。
并不是盛建明特别幸运。1月份,省林业局对全省油茶采收情况进行摸底,预计2024年我省油茶丰产,茶油产量可达44万吨,实现产值约943亿元,双双创历史新高。
“看天吃饭”的油茶,经历多次灾害,为何却丰产了?
看天?不看天!
——重点在种苗今非昔比
盛建明之前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他所在的衡南县是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2022年全县油茶果产量2.98万吨,平均亩产果仅59.6公斤,而往年可达到246.88公斤。盛建明亲眼所见,当地不少油茶种植户严重减产。究其原因,当年特重夏秋连旱是“罪魁祸首”。
这场天灾,殃及了整个湖南油茶种植业。林业部门统计显示,2021年我省油茶籽产量171.6万吨,2022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油茶籽产量却锐减到96.5万吨。
与此同时,醴陵市三思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油茶基地却基本没受影响。“从2021年到2024年,基地每年亩均产果都在600公斤左右、出油约32公斤。”合作社负责人邓绍波有16年种植油茶经验,他感悟,天公不作美时,油茶产量能稳定在高水平,关键在于用良法种良种。
邓绍波也曾杂乱栽种各种油茶苗,还以为树越多产量越大,结果油茶林挂果后产量逐年减少。2017年他投入数十万元将150亩油茶林全部提质改造,6成以上栽种国家林草局主推的“湘林”“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并按专家建议将油茶林栽种密度削减近半。第4年改造林挂果,到2022年所有投入基本回本。
与邓绍波一样,盛建明也选择以“湘林”系列油茶品种作为栽种“主力”,而这为其油茶林在极端天气中坚挺赢得先天优势。
作为中国油茶大省,我省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油茶良种选育研究,除了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也是重头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克隆出一批相关的关键酶基因,为油茶分子定向育种奠定基础。省林科院则着重对油茶抗干旱、抗病害的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至今已挖掘出30多个具有抗旱性功能的基因,获得了其中5至6个重要基因片段,并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到已有油茶品种中进一步选育。
“‘湘林’‘德油’‘三华’系列,都是这样选育出来的佼佼者。”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所长陈隆升介绍,我国确定的16个油茶主推品种中,6个由我省培育,分别是华鑫、华金、华硕、湘林210、湘林1号、湘林27号。与未经选育的种子比,它们抗旱、耐贫瘠能力明显优越,“这就是所谓抗逆性强,在不利天气条件中,对稳定油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2018年开始,我省新造油茶林80%以上使用国家和省主推良种。到2024年,约680.57万亩新造林挂果计产,用占全省油茶林29.2%的面积贡献了42.32%的产量。随着丰产期的到来,贡献率预计还会增加。
小年?大年!
——关键在管护系统升级
随着远游的人涌回家乡,东安县镇元古村又到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村周千亩油茶林绽放雪白花朵,十分养眼。
种下这片油茶林的桑海波却没有心思赏花。“我得赶紧冬剪,剪掉油茶树顶端的枝条,营养会更集中,开春就能长出更多新梢。”桑海波手起剪落,一株油茶树完成“打顶”。
种了10年油茶,桑海波称自己“从头学起”。过去,他一直用老辈传下的方法管护。2022年大旱,其油茶林结果少、品质差。“我相信油茶分大小年,头年差第二年就好。”结果2023年桑海波还是很失望。
“所谓大小年,本质是营养跟不上。”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所长陈隆升解释,油茶“抱子怀胎”,每年果实成熟时,也进入花期,决定来年收成。“果、花都需要大量营养,传统管护顾此失彼,就造成产量呈规律性波动。”
让油茶吃饱喝足,除了靠天,还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多年来,省林业部门以1200元/亩的帮扶标准,鼓励油茶种植户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2023年,形势发生“突破性”进展——
我省向国家林草局争取支持,设立油茶产业示范奖补项目,国家和省拟5年投入18亿元,重点支持衡阳、永州、株洲实施油茶林提质改造,实现水肥一体化覆盖油茶林面积超过40万亩。
桑海波的油茶林被纳入该项目,林业部门帮助他铺设管道,融灌溉、施肥、给药为一体,通过地面网格化滴灌和半空喷灌,将水肥均匀、定时、定量供给到油茶根部。
2024年,桑海波的油茶林产量猛增到1000公斤/亩以上,果大色靓、出油率高。油茶果还挂在树上,上门订购的客商就络绎不绝。
专业化管护带来的好处,已经非常显著。除了办培训,2024年省林业部门还筹措2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10个油茶种植业专业化服务队伍做强做大。
“修枝整形、无人机植保、割灌除草、定期施肥、病虫害防治……我们送队员参加学习培训,现在都能做到专业水平。”邵阳县农李种养专业合作社就是受到扶持的专业化服务队伍之一,负责人李追华说,去年他带队为邵阳、永州、娄底、长沙等地许多油茶种植大户提供了服务,今年的业务会更繁忙。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8年全省油茶和茶油产量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极端干旱天气影响当年较大幅度减产,其他年份并没有明显大小年之分,呈现逐年稳步增产态势。
丰产,丰收!
——核心在发挥“植物黄金”的价值
在邵阳县塘渡口镇塘坪村,由湖南辉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1100亩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成就全村人过年“好心情”。“每年可以稳定产生4000元/亩收益。”公司负责人邓曙辉说。
当基地油茶树成批进入盛产期,邓曙辉却没有按部就班搞管护,而是在基地里建了3个大池子,分别是厌氧发酵池、好氧发酵池、螯合池。
原来,他在实践中发现,虽然油茶肥料配方的主要元素都离不开氮磷钾,但春季要求氮含量比例高,夏秋却要求氮含量比例降低,否则会长出“夏梢”“秋梢”,造成减产。保障油茶营养,理想的状态是“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邓曙辉与省林科院合作,研制油茶“营养餐”。
“稳产之后,还要更加努力丰产。”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要求加大力度新造油茶林、改造低产林,力争2025年全国茶油产能显著增长,并期望我省发挥出“领头”作用。
另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我省制定发展规划要求,力争到2025年湖南油茶攀上“千亿产业”。
“这些都需要用科技实现更大突破。”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岳麓山实验室林大林科院片区,定位为木本油料和特色林木育种与利用创新区,林科院主攻油茶等木本油料高品质定向调控等技术,系统开展品质性状遗传机制、油脂功能挖掘,以及定向转化、生物炼制及资源化等三个方向的研究,旨在进一步稳定提高我省油茶产量,并为延长油茶加工产业链、有效拓宽市场奠定基础。
“油茶被称作‘植物黄金’,但它还没能充分展现这样的价值。”省林科院油茶研究所所长陈隆升说,只有国家粮油安全因油茶丰产而得到保障,人们靠油茶产业发展而丰收、致富,油茶的价值才算真正展现,湖南致力于油茶科研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开花挂果。
【记者手记】
丰收,为了增收
彭雅惠
与现代科技的交汇,让传统油茶种植大变样,即使天公不作美也可稳产、丰产。但仅仅丰产还不足以吸引农民加大投入,不足以让全省63个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丰产,是为了增收。
借助科技,开发更多样的油茶产品,拓宽市场实现价值升华,已成为湖南油茶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命题,也是全省种植户和茶油企业最关心的事。
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尝试,尝到了甜头。省林科院专家告诉记者,茶壳制备生物质石墨烯、茶油微胶囊化技术、油茶多肽提取工艺等科技创新也在研发进程中,科技突破多点开花将打开百亿级新市场,能让油茶果升值,为种植油茶的农民带来更多增收可能性。
加快变革迫在眉睫。作为全国油茶种植第一大省,湖南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油茶种植、加工等环节,当一粒油茶籽裂变出N种可能,传统农业才能真正突破“低端锁定”的魔咒。这不仅是产业经济的价值重构,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