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等雨的旱地装上了精准滴灌设备,细碎的散田变得平整连片,下田的土路变成了硬化路,秸秆实现综合利用,深翻整地增施有机肥……说起这些年地里的变化,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太平堡村种植大户方学清赞不绝口。
“旱能灌,涝能排,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一个人就能管理几千亩地,地越来越好种了!”方学清告诉记者,去年在高标准农田里规模化种植的4000多亩玉米,亩产都在1000公斤以上,与过去相比,亩均纯收入提高了300~500元。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设施配套、旱涝稳产保收、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西省大同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因地制宜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破解“建用管”各环节问题,夯实粮食安全的耕地基础。
补短板 变“望天收”为“旱涝保收”
站在云州区许堡乡上庄村田头放眼望去,近万亩高标准农田平整连片,机耕路纵横交错,明渠机井等灌溉设备一应俱全。
无人机撒肥喷药,灌溉只需按键操作,联合收割机可以从省道直接下到田里……上庄村9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而这样的场景,放在4年前,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太是不敢想的,那时的上庄村,田块细碎不平,到处都是泥巴路,农机下田不方便也划不来,再加上田里灌溉设施匮乏,种上玉米也只能“望天收”,平均亩产不上500公斤。
同样见证这一变化的还有种植大户许海,近3年,他在高标准农田里规模化种植玉米,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现在每个田块都有节水灌溉设备,种地再也不用‘看天收’了!”许海说,去年他把粮食种植面积从3000多亩扩大到了7000多亩。
近3年来,上庄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田块平整连片,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粮食产量也显著提高。通过高标准农田配套智能控制、高效节水、农田监测等先进设备系统,实现了“千亩良田一户种,千亩良田一人管”,上庄村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1.07万亩耕地的平均亩产增至1000公斤左右,其中“吨粮田”达到8000亩,占比74.7%。
许堡乡的变化并非个例,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和太行山脉交界地带,境内多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缺水、灌溉设施不配套一直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灌区,大同市在云州区、天镇县、阳高县三个县(区)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开展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项目相结合,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和膜下滴灌技术,改大水漫灌为节水灌溉,解决了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灌溉不配套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以来,云州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使一个生产季亩均用水由80方减少到30方,每亩地节水62.5%,旱地变成水浇地后亩均产量提高250公斤,使低产田变为“吨粮田”,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阳高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改善水浇地约1.26万亩,新增水浇地约5400亩,种植玉米亩产1000公斤以上,亩均增产150公斤以上。
扩面积 适度规模出效益
田成方,机械化收割减损增产;渠相连,膜下滴灌精准到苗。“去年天旱,我用膜下滴灌设备给玉米浇了9次水,就这样,用水用电还比以前节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自家田块,让方学清尝到了节本增效的甜头。从大水漫灌粗放管理到精准滴灌科学种田,去年方学清种的400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都在1000公斤以上。
集中连片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不仅解决了耕地碎片化、地力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而且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规模化开展专业服务,打下良好的耕地基础。
天镇县逯家湾镇砖窑村党支部书记石全文告诉记者,2023年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来到砖窑村规模化种粮,不仅带动了村集体增收,还能为农民提供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社会化服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庄村2023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面积由9900亩增加到1.07万亩,村集体新增耕地800亩,其中,村民自种3000亩,连片流转6700亩,通过规模化种植,玉米亩均单产由500公斤提升到750公斤以上,通过新增耕地和土地集中流转,村集体增收约81万元。
近年来,云州区按照“整村流转、连片平整、规模种植、多产融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村集体对现有耕地、未利用集中连片的土地,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解决承包地细碎化的问题,在优先本村村民自种的基础上,鼓励种植大户从村集体手中集中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实现连片机械化。2023年云州区土地综合整治后新增耕地3000亩,按山西全省每亩16万元成交价可置换收益4.8亿元。自2019年以来,阳高县累计投入5.51亿元,建成29.65万亩高标准农田,并在全县10个乡镇、98个村庄,配套推广膜下滴灌、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培育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组织8个,服务面积10.22万亩,服务带动小农户6000户,有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地力 权责明确管长远
深翻深耕土地,增施有机肥,综合利用秸秆,回收清理残膜……每年秋收后,许海都会一项一项地细细“养护”自己种的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就是我们农民的‘致富田’,好好‘养护’,用得更长远!”许海笑着说。
云州区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集中实施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大力实施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提高农作物耕种管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通过秋季土壤深松、储水保墒、熟化土壤、消灭杂草,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优质土壤环境。同时,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秸秆集中还田、回收利用,提升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该如何落实管护资金、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阳高县龙泉镇沙河台村2万多亩耕地中,长期大量存在着盐碱耕地。“过去,靠灌溉水洗盐碱,一亩地需要浇半个月,现在,装上了膜下滴灌设备,浇地只需要五六天就能完成,再加上农技、土肥等相关措施,玉米亩均增产300~400斤,高标准农田让村集体和农民都实实在在地得了实惠!”沙河台村党支部书记赵凡介绍,该村将机井等灌溉设备承包给种植大户等专人管理,村集体每年可获得1万多元的收入。同时,村集体不仅指派专人进行农田日常管理,而且每年会拿出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相关设施设备的养护维修。
阳高县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及时移交,实行乡管村护:一是成立专门管护队伍,365天无死角管护。二是责任到村到人。乡与村,村与管护队,管护队与队员签订管护责任书。三是设立专项管护资金。乡镇每年年初对管护资金做专项预算,专款专用。四是宣传到位。每年两个宣传周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管护细则和处罚办法。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大同市及所辖各县(区)相继印发建后管护细则,明确管护主体,制定相应的管护制度,通过宣传等方式增强村民管护意识,定期对管护情况进行监管。在使用阶段及时移交至村集体,落实管护主体及责任。
随着大同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不断完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正绘就“塞上古城”新一年的丰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