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语意为“弓箭手”。历史上,曾作为成吉思汗卫队的科尔沁部落长期在大兴安岭南麓、西辽河冲积平原一带活动,人群名称逐渐转变为地域名称。辽水奔流、大河滔滔,如今,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借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成为畜牧业发展高地。
据行业部门统计,2023年,通辽市牲畜存栏1313.8万头(只、口)、同比增长4.2%,其中牛385.8万头、羊692.8万只、生猪224万口。牲畜出栏(牛、羊、猪)717.5万头(只、口),同比增长8.3%。肉类总产量53.9万吨,同比增长14.6%,位列内蒙古第一。尤其在肉牛产业方面,通辽市种质资源水平和养殖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正发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
然而,近期国内肉牛奶牛市场面临进口冲击、需求不振、价格走低等系列困难,发展态势偏弱。作为畜牧业大市,通辽助农纾困、爬坡升级的相关实践,对于全国市场和整体行业企稳回升都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如何打通资源紧约束、供需不平衡、体系待完善等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点,推动产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初冬时节,记者深入草原村落、养殖场户进行了探访。
产业发展和资源约束矛盾如何化解?
——立足粮食生产和种质改良优势,推动节本增效、精养精育,夯实效益增长根基
万亩片平均亩产1247.22公斤,十万亩吨粮田平均亩产1042公斤,百万亩核心区平均亩产945.29公斤……2024年10月末,常年位居自治区粮食产量首位的内蒙古“东北粮仓”通辽市传来喜讯,其玉米单产提升百万亩核心区3项测产结果均创全国春玉米单产纪录。
饲料饲草短缺、养殖成本高企是制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地处“黄金玉米带”的通辽市大力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市推进行动,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提升,推广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年产玉米180亿斤以上,年产玉米秸秆近1000万吨,其中70%以上通过养牛实现过腹转化,将玉米种植优势转化成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不仅市级层面积极推进,“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在通辽各旗县基层逐渐形成共识。作为首批15个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之一,扎鲁特旗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保护区、草畜平衡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分别实行全年禁牧、半舍饲和全年舍饲,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大力践行“减羊增牛”战略和建设优质高产饲草基地,通过“一减一增”,统筹实现生态保护、牲畜生产和牧民生活多方共赢。
目前,通辽市青贮种植面积逾500万亩,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50万亩,饲草总储备量达2400万吨以上。好料养好畜、好畜产好肉,饲料饲草的优质充足为地方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面对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坚持品种改良、持续提升牲畜生产性能,也是突破客观现实束缚的重要思路。据通辽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宝那群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便引进了国内第一批西门塔尔牛,历经70多年改良,已培育出全国群体规模最大、改良程度最高、整齐度最好的优质种群,其出栏肉牛平均净肉率51%,达到国内中高档牛肉品质。以优质种源推动精养精育,有效拓展了产业抗击市场风险和提升养殖效益的空间。
为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蓄势增能,通辽市依托农牧结合优势,坚持多管齐下、量质并举、速效并重,找准了追求产业发展效益和保护利用资源环境的平衡点,内蒙古“粮仓”“肉库”地位持续巩固。
供给侧改革与扩大有效需求如何协同?
——“好肉牛”“好牛肉”两手抓,强化市场开发、形成完整链条,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本地
271.6亿元!2024年8月,在通辽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上,“通辽牛肉”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根据通辽市政府委托第三方进行的评估,其品牌价值达到上述量级。这是继2023年,“通辽肉牛”品牌获评价值267.8亿元、位居内蒙古全区畜产品第一后,通辽市以品牌打造带动消费、赋能产业的又一重大进展。从“好肉牛”到“好牛肉”,全链条的品牌化发展让地方优质特色畜产品更顺利地对接消费市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在产品供给过剩、营销信息过载的时代,畜牧业部分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明显、品牌影响发挥弱,导致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针对以上痛点,通辽市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布局,积极开展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引导更多经营主体融入产业链条,逐步补齐肉牛产业加工端和市场端短板。
走进科尔沁区通辽肉牛产业园,阿图纳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布赫巴特尔笑容满面,自2016年结束在外创业回到家乡从事食品行业,公司业绩逐年攀升。“目前已经开发出40余款肉类休闲食品,年产值达6亿元。今年新租赁两层办公空间,打算继续扩大产能。”他介绍,园区内类似的经营主体还有40余家,涵盖食品研发、加工、检测、冷链物流等各细分领域,集群化发展为企业融入产业链、生态圈,增强协同效应构建了良好环境。
除了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实现规模化发展,近年来,通辽市还加强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养殖流程标准化和牧场管理智慧化。通过组建肉牛产业大数据中心,完成百万头以上基础母牛信息录入,借助平台算力,建立起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销售全过程产品标识和追溯体系。目前,应用主体涵盖8.6万养殖场户、屠宰企业和交易市场,为辅助政府决策、指导企业生产搭建起综合性服务平台。
前端品牌拓展、中端加工带动、后端标准化养殖支撑,通辽肉牛产业实现从“卖肉牛”到“卖牛肉”再到“卖牛肉食品”的转变,2024年预计全市牛肉深加工产品产量达2.6万吨,各类即食性牛肉制品产量超1.1万吨,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了本地。
小规模养殖户如何融入社会化大市场?
——“十大体系”支撑保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发展格局
入冬,东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却难掩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成峰牲畜交易市场行情的火热。该市场是内蒙古东部及东三省地区最大的牲畜集散地,正值开市日,市场内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叫卖、牛哞之声不绝于耳。市场经理孟婷介绍,为给养殖户提供更多便利,在原本2、5、8日开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月逢1、4、7日下午开市。同时,持续提升数字化交易和管理水平,建成了国内首家活畜在线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物流配送、信息交流、电子结算等环节“一站式”服务,目前日上市牲畜总量2万余头、交易额达千万元。
在牛业行情下行周期,市场活力不减,源于通辽市立足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约一半的实际情况,培育保护“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不同特点的经营主体在产业链各环节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良种推广扩繁,依托以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家级肉牛育种场和种公牛站,实现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达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对进行良种化繁育的养殖主体每头母犊牛补贴1000元,探索建立享受补贴政策的养殖场户与核心育种场、胚胎生产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稳定基础产能、加大“留优保母”力度,依托中央财政基础母牛拓群提质项目,落实优质基础母牛饲养补贴,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和新增犊母牛年增长率;推动规范养殖和精养精育,科尔沁左翼后旗伊和塔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模式,统一建设圈舍进行集中养殖,带动嘎查集体年收入达400万元,类似的肉牛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家庭牧场全市分别创建96个、100个,肉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覆盖面达70%以上;发展规模化屠宰加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智能化、电子化控制的肉品生产线,年可屠宰肉牛20万头,生产冷鲜冷冻肉4万吨、牛肉产品1300余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一盘棋”谋划、针对性纾困,通辽市先后印发全面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行动方案、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涵盖种源建设和良种推广、优质母牛扩繁、规模化标准化育肥、肉牛屠宰和市场流通、疾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饲草料生产加工和供应、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信贷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十大政策体系,为产业渡过难关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撑保障。
有的放矢促进产业恢复与升级发展,通辽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军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肉牛产业“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建设,推动肉牛产业从全国地级市中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转变,以此为带动实现畜牧业屠宰加工能力、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发展保障能力等全面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