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钦
临近大雪节气,鲁西北平原上的麦田披上霜衣。
在山东省禹城市的田野里,种粮大户张树军穿着厚实的棉衣走在田埂上,时不时蹲下身子,扒开麦苗,查看墒情,“长得不错,肥水跟得上,天再冷点,浇上‘冻水’,麦子过冬算稳当了。”
张树军是禹城市尚信齐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忙完秋收,就紧锣密鼓种下了1200多亩麦子。“俺打小就跟麦子打交道。”张树军说,“过去谁敢种这么多麦。那会儿家伙什不给力,庄稼收不干净,地里落下的麦穗多着嘞。”
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张树军来说,捡麦穗是童年最深的记忆。“那时候,一放麦假,半大孩子就挎着小筐,满地里捡麦穗,麦芒扎得手火辣辣地疼,可一想到有白面馍馍吃,就浑身是劲儿。”张树军说。
“现在收完麦,想捡个麦穗可难了。”张树军指着仓库里停着的“大铁牛”介绍,“合作社里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喷药机、播种机、旋耕机,啥都有。就说那联合收割机,装上北斗导航,智能得很。割起麦来,又快又直溜,粮食损失少。现在想看机收效果咋样,只能蹲下仔细找麦粒。”
张树军的合作社里,农机手齐右亮是个名人,他开了20多年收割机,对机器的脾性摸得透。“以前的背负式收割机,开起来费劲,还老是落下麦穗。现在这自走式的,马力大、割幅宽,还有智能监测。一有漏粮,立马报警,咱能及时调整。”老齐摸着身旁的收割机,满是自豪。
减损就是增产。小麦生产链条中,机收减损是重要一环。据测算,全国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粮食损失25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