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提速降费政策稳步实施,截至今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达3.04亿人。这意味着超过60%的农村常住人口跨越数字鸿沟,主动融入数字化生活。通过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城乡之间数据、信息等要素流通更高效,从田间地头到村民家里头,越来越多的农村网民通过互联网给乡村带来了新变化。
生产方式在变,农业生产更高质高效。农民会上网,才能“慧”种地,当前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年纪大的农民种不动地,年轻人不愿种地。而随着数字“新农具”不断“上新”,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提升,“谁来种地”问题逐渐有了解决方向。
现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气象、土壤、病虫害实时监测,浇水、施肥自动化操作,有异常情况还能收到及时预警,在线联系专家远程处理……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方式用各类传感器物联网设备作“耳目”,各种智能农机设备代替“手足”,用大数据精准管理,用算法和模型辅助大脑决策,实现农业生产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助力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转变。如今,依靠智能化设备“耕种管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据统计,近5年我国农业机器人需求量保持38.6%的增长率;全国无人农场项目数量过百;2023年我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数量达220万台,将传统地块的使用率从80%提升到了95%……这让更多人看到农业发展的新可能,追逐数字化浪潮的“新农人”队伍正逐渐壮大。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要力争达到32%以上。随着农业生产信息化率逐年提升,农业生产格局将进一步改变。
以做强产业来说,农村网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构成者,是乡村经济新业态的主要参与者。近年来,一批批“农民主播”将乡村日常生活、原生态美景美食、民间非遗技艺等在互联网平台展示,与网友共享,吸引了大量游客重识乡村、探索乡村,推动了乡村旅游持续火热。随着民宿、休闲农业等经济新业态在乡村落地生根,并通过网络运营开拓市场,为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截至2023年末,全国14.7%的村约50万农户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
此外,农村“电商达人”队伍不断壮大,2023年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摇身一变成为“电商达人”“带货主播”的农民们借助互联网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把更多藏在“深山”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大市场。
数字化也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过去村民提交证件资料得去村委,解决纠纷得找村委,村里有个大事小事都得跑好几趟。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类数字平台落户乡村,人、地、物、事等海量数据汇集,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涌现。村民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能在手机上进行各类事项申请。基层干部操作智慧平台,便可远程提供便民服务,实现道路院落实时监控、重点人群实时监测。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乡村治理正在朝着更智慧、更高效的方向转变。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大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充分发挥这3亿多农村网民的潜力,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对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意义重大。(郭诗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