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嫁接乡村,如何好用又管用?

2024-11-21 11:12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2024世界粮食日
图说三农
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数字嫁接乡村,如何好用又管用?

2024年11月21日 11:12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前不久,地处浙江北部莫干山麓的德清县再次迎来国际目光——首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在当地拉开帷幕,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和4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同样在六年前的深秋,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落户于此,拉开了县域地信产业步入国际赛道的序幕。如今,德清已是全国地信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54岁的村民蔡美芳刚接触地理信息时认为其高深莫测,但自一年前成为村里数智生活馆的“管家”后,她切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奇妙变化。此馆百余平方米,却“五脏俱全”,农货进城、网货下乡,各类服务足不出村即可办理。蔡美芳不断掌握着新技能,被周边百姓所需要,这让她颇感自豪。

  2003年,浙江就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数字浙江”。毗邻杭州的湖州市德清县嗅觉灵敏,早早试图打开数字跨界融合的更多可能性。2020年,该县成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并在试点中期评估中位列全国首位,更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当数字嫁接乡村,如何避免成为花架子,实现好用又管用,又怎样让农民爱用?最近,记者就此前往德清进行采访。

  一张底图共享到底

  在首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揭幕之前,其实,另一场国际交流活动才刚落下帷幕。10月18日,中欧美丽乡村论坛在德清举办,这是中欧之间首次以美丽乡村为主题进行对话,也是“千万工程”实施21年来,首次召开“国际版”现场会。一众交流点位中,五四村受到广泛关注。

  光看颜值,一步一景、如诗如画,在美丽乡村蔚然成风的浙江,五四村或许并不足为奇。但倘若触及深层次的内核,让人不免啧啧称奇。想运动了去哪里、大气环境数据如何、道路上是否有抛洒物……这些问题都能在村里的“数字乡村一张图”上找到答案。

  2020年,德清发布了“数字乡村一张图”县域建设标准。如今走进全县各个行政村,都能看到一张三维数字地图。其涵盖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环境、乡村服务和乡村治理5大领域,背后打通了20多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可提供水域监测、危房监测、智慧气象、医疗健康、智慧养老等120余项功能,堪称触达乡村各角落的“智治”物联感知网。

  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吕秋月告诉记者,在打造数字乡村过程中,德清始终强化“全县一盘棋”的理念,在全省率先建立县域遥感监测影像常态化采集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全域数据采集,并统筹全县遥感数据的管理与使用,实现多部门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财政资金约2000万元。

  为德清提供全域数据采集的企业,正是首批入驻该县地理信息小镇的“国遥公司”。几年间,其已成为小镇内的龙头企业,除了数字乡村服务外,还延伸出社会治理、数字孪生、遥感数据工程三大板块,去年的年产值突破12亿元。如今在这一小镇,聚拢43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2023年以来,就有25名国家级人才、6500多名地信领域青创人才在此追逐梦想。

  数智让生活更美好

  蔡美芳的直观感受是,有了乡村数智生活馆之后,快递量猛增,馆内人气越来越旺。过去老百姓网购,收取快递得跑街上去,驱车尚得十几分钟,现在直送家门口,很是方便。还有取现金、办贷款、开通网络,甚至包括招聘临时工,都能“一站式”解决。

  龙胜村党总支委员姜芸的感受则是,有了“数字乡村一张图”后,开展工作更便捷了。最近,村里正推进“瓷之源”文化项目,需要摸底地块底数,利用该系统的丈量工具,点点鼠标,姜芸心里便大概有数。此外,像人居环境、农地保护、水域监测等各种实际问题,系统都能派上用场。

  这便是德清打造数字乡村无处不在的用户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好用管用,让农民爱用,并且有获得感。今年8月,德清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乡村数智生活馆整县制建设县名单,推进乡村智享服务普惠共享,紧盯群众高频办事服务需求,提供一条龙、一站式、全链条的数智化服务。

  德清是湖州市内唯一入围的地区,这缘于扎实的基础。过去几年中,该县不断整合域内数字生活智能服务站、丰收驿站等资源,推广统一配送、集中管理、共同服务等模式,共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镇级综合中转站5个、数字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45个、省级乡村数智生活馆14个。

  光有这些阵地还不够,关键是如何可持续运营。对此,德清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将该体系交给名为“城配物联”的本土企业打理。十多年前,沈云与丈夫投身快递行业,她一直渴望打通乡村快递“最后一公里”。可光靠一己之力,高昂的运营成本令其望而却步。

  于是,政企双方一拍即合。数智生活馆交给“城配物联”运营后,由企业聘请“共富合伙人”,即像蔡美芳一样的“管家”,既可带动本地村民就业,又能解决“谁来运营”的问题。面向老百姓皆为公益服务,如何盈利?沈云坦言,未来盈利点在于,一是搭建平台,为各类服务商布局乡村构筑“生态圈”,二来打通城乡共配一体化,推动农产品上行。

  在龙胜村的数智乡村生活馆,就有配备冷鲜柜。不久后,“土特产”早园笋就将登场,小散户就能通过“城配物流”旗下的“德鲜配”将农产品送进城。今年,这一平台已帮助德清农民销售农产品21.5万件,创收1100多万元。

  数字与产业深度捆绑

  在吕秋月看来,数字嫁接乡村,一方面要强化服务与数据的集成,以及乡村治理的共治智治,体系化构建数字生活新模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另一方面则要注重数字与产业的深度捆绑,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54岁的佘国兴酷爱钻研技术,走进其位于康乾街道金鹅山村的新田农庄,正值下半年的小番茄上市。他直言,若无大棚设施和智能装备相助,很难抵抗夏日酷暑,最多产一季。说话间,只见佘国兴打开手机,各种农事操作一屏掌控,各种信息一目了然。

  “像这套智能高压雾化植保系统很管用,就是我研发出来的。以前,一个6亩大棚,若靠人力喷药,得一个人作业一整天,现在仅需152秒就能完成。”佘国兴引以为傲道,如今,他对外输出运营系统,每年“卖模式”产值已超过卖水果产值。

  同样眉开眼笑的还有“加州菌业”的总经理吴志广。今年,他首度尝试种植金耳菌,经过精心栽培,过程一帆风顺,结果称心如意,很大程度上仰赖于5G智慧菌菇房。金耳菌被誉为“菌中燕窝”,很是精贵,自然种植不易。有了“数字管家”,大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吴志广给记者算了笔账,30平方米的菇房,一年可收10茬、产量约1.25万公斤,基本四年可收回成本。不过,他并不打算“大包大揽”,自己就专注于前端的技术研发与后端的市场营销,而将中间的基地建设、种植环节包装成一个共富项目,由所在的高峰村与临近的勤劳村、北湖村共同投资,建成全市首个智能化、标准化、工厂化食药用菌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村集体和老百姓共同增收,彼此间实现抱团共赢。

  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之变、模式之变,还有深层次的人才结构之变。今年以来,德清县累计引进青创项目286个,新集聚入乡青年3565名,培育现代“新农人”4374名,其中青年占比达六成以上。他们的到来,成了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有力践行者,继而衍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乡村新业态。

  截至目前,德清已建成2家省级未来农场、12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各种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全面开花。数据显示,近几年,该县整合1.5亿元的各类财政资金,撬动了超过10亿元的社会资本,用于种养基地的数字化改造,助力农业企业用工成本降低43%,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


(责任编辑:梁木)